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网站域名变更的通知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智能手表终于能直连卫星了!但手表芯片的症结却不在通信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25-9-23 1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智能手表终于进入到了「直连卫星」的时代。& k( @2 ^0 D8 V" Z  J* a* {% z1 q
* ^& _. q+ u  h; O$ I# L. k+ d: F

7 [9 j, Y1 j7 Z% y$ N; s
( _% y; K4 R+ L- M! Q$ R% s前段时间,高通正式发布了第二代骁龙 W5 可穿戴平台。相较前代产品,这一代芯片首次引入了 NB-NTN 卫星通信能力,让智能手表和手环能够在没有蜂窝网络覆盖的环境下实现双向应急信息传递。无独有偶,在月初发布的 Apple Watch Ultra 3 中,苹果也为自己的旗舰手表加入了直连卫星的功能。
5 K4 m3 S% B; ]& I$ K1 i, W  
6 J) w. G  B/ k3 }; b8 K, n: d2 M3 A
6 o5 P, ?- c0 u  Y
图片来源:Apple  
  d/ f) _# X1 A
  1 A7 l5 I$ d- I+ s0 J' x5 V
可能有人觉得给手表加入卫星直连是一种「徒增功耗」的噱头,但考虑到户外手表的专业性,小雷对此暂不做评价。不过从行业发展来看,近几年可穿戴设备确实有些「放飞自我」:Beats 开始在耳机里加入心率传感器,华为在手环里加入血压传感器、三星甚至在手表中加入了「氧化指数传感器」,可以测量皮肤的抗衰老能力。) r: I2 O2 h. j; S7 |) @3 X. M
  0 R' h4 b' x! s2 U% D9 z
7 n; s& D3 T4 v. R4 j3 H  D
图片来源:雷科技  
, I) Z4 }3 q- [7 s. E: z
  
$ a3 ~2 I7 N, t; ^1 e2 G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厂商不直接把手机芯片用在可穿戴设备上呢?毕竟手机芯片性能强大,而芯片性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产品功能的「地基」。用性能推动功能,这条在电脑、手机领域验证过多次的规律,为什么在智能手表领域就「发不了力」呢?
+ Z& j. c2 n7 y! `+ Q2 K+ {  , [5 D4 D; o3 o
手表芯片无法直接复用手机芯片# G# {9 c' |2 b/ S. @7 n
4 B* x3 h( B6 o! X6 j. _
  3 w3 m# R; X& P4 l8 u) W# O8 p
之所以不在智能手表领域重复智能手机的「成功经验」,原因其实也不复杂——手表和手环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做一台「缩小版的手机」。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各自的使用场景和硬件限制决定了其芯片设计不存在「照抄」的发挥空间。# Z% M2 E, R. F3 G. p- r
  0 @: t( p$ J) X) o" N) s% X7 B
首先,手表芯片和手机芯片在尺寸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智能手表主板的可用面积往往只有硬币大小,在制程工艺相同的前提下,不同的芯片组规模可以带来极为显著的性能差异。而且产品内部空间也会从散热的角度「限制」芯片性能,如果简单把手机芯片缩小后塞进手表,芯片发热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噩梦」。4 F% w# K) V! E) Y
  $ @" A, E( N: @1 A% v

$ j/ U5 ]  ?0 y! M/ b4 D5 f
图片来源:Apple  
  r$ d1 f0 u  U& Z

& [& X  {; }8 r" G, L* R9 ], U  N  
. d! n* S1 S+ P$ }/ O其次是芯片功耗的权衡。随着手机芯片性能的攀升,曾经略显夸张的 5000mAh 电池如今只不过是旗舰手机电池容量的及格线。但即便是这样,智能手机在正常使用强度下也难逃两天一充的宿命。% i# `" P4 F: p
  6 i' Z3 \; ~4 [. N2 N
但智能手表不同。除了只能坚持 18 小时的 Apple Watch,几乎所有主流智能手表都能支持至少 4 天的使用时间。两者在续航时间上的差距过大,不存在「混用」的可能。
" t  c' Y5 l, r: C9 D: E% V( n) Z  ' E* Z9 x, a. n+ `5 @
另外,手表和手机芯片的产品定位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手机芯片组是一个「大而全」的平台,功能以软件形式依靠芯片性能来实现;但手表芯片组对外部传感器的依赖程度更高。直接把手机芯片用在手表,就像把 13 代酷睿用在 NAS 里一样:不是不行,但没必要。) o3 O1 f# P$ [3 J4 E* g
  2 ?/ W! j, n! P2 z& A
可穿戴设备重「功能」而不是「性能」5 U( [6 Q% Z3 @3 a. O7 ?
. K/ D2 S# f1 `# h6 p. O2 t
  
+ o8 E* e! ?! g5 j% I& y. G也正因如此,在雷科技看来,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对芯片的诉求,从来不是「跑得有多快」;手表、手环、耳机品类当前最需要的也不是「性能」方面的突破,而是「功能」方面的探索。
( y, F4 D1 l0 [. ~& |2 K  & V. _8 B8 n3 Y: x2 t) s' s* E
以刚刚更新的 Apple Watch 为例,除了获得了实质性芯片更新 Apple Watch Ultra 3,其余产品的所谓升级,其实不过是处理器序列号「+1」、传感器迭代,或是在软件功能上做些小的「阉割」,体验方面并无本质上的差距——无论买哪一款,都能完成心率监测、睡眠追踪、运动记录、消息提醒这些「标配功能」。
% X8 |1 ]4 M4 D/ u) \+ ^1 G2 @( I$ t* d1 @; Q2 y3 u
9 l9 i, ^8 w# J7 _0 b

0 S9 ~3 q( I: K$ L
图片来源:Apple  

% V5 ~; r5 r6 j3 \  + t( P9 Y9 v9 s2 T4 w( H; |- i. }: Y
产品之间差异化不足,直接导致用户的换机欲望被严重削弱。与此同时,可穿戴设备的产品生命周期也显著拉长。和智能手机相比,手表和手环从来都不是「必需品」,更像是「锦上添花」的装备。购买优先级的降低,加上并不出众的硬件吸引力,让可穿戴设备无法在用户心目中建立「必须升级」的理由。% A1 W( y' D& C/ R' t$ |
  ) J/ ?, M( j1 @8 P( j! `3 I
这种产品实力与用户购买意愿的脱节,也造就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厂商一年一更,但用户三五年一换,市场的活力被不断消磨。* i. F( I" j4 e) T- y3 D
  
( O& ~& K2 W/ u8 @# F/ C% V# G更重要的是,这种同质化并不是单一品牌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共性。各家产品在硬件、算法、交互上的差别越来越小,导致新品一发布,用户就会下意识地联想到「无非就是换个壳,多几个功能」。这直接削弱了行业整体的吸引力。$ m1 r: w5 c1 k8 @$ x
  
1 S" {4 h+ H" r" @
/ o  n" O9 V7 L% ?
图片来源:OPPO  

1 x) Z2 {# w2 O4 _  
  C0 o2 y+ w8 s/ B, Y, N在雷科技看来,性能从来不是可穿戴设备的天花板,「同质化」才是。只有找到真正能改变用户日常习惯的新功能、新场景,手表和手环才能走出今天的困境。也正因如此,雷科技对高通、苹果在手表芯片中加入卫星直连能力的做法「感到欣慰」。倒不是因为卫星通讯对手表有多重要,而是因为终于有行业参与者意识到了智能手表行业的困境,开始着手解决问题了。* E) w5 l7 Z( B1 d* F  \9 F6 r
  " f: h0 S$ @7 v6 }4 s
多设备联动是可穿戴的终局?
. F' M$ d) ]" A4 u. @/ b- q' c7 P2 M& ~+ q- R# n; n
  
8 [7 G2 A( ^3 e" i5 W9 V既然性能不是问题,那智能手表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在雷科技看来,至少有两个方向值得期待。- y, \4 y( n; H! L
  ( V: J* H' b, w$ `( Y7 z2 S/ ?5 p' ]
首先,手表品牌必须和上游供应商合作,找到「真正有用的新功能」。过去几年,行业在健康监测上持续深挖,但大多数尝试还停留在概念或实验阶段。未来的突破,应该是能让用户形成长期依赖的功能,比如无创血糖监测、连续血压追踪。; b9 B, Z4 q# G  d, g7 S
  
8 S. d* j2 h4 p& `* C9 `( B* C  L+ k
图片来源:华为  
% T% ^1 J1 k  s
  
$ _# V( g9 L- _8 W集成了血压监测功能的华为手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凭借微气囊结构,华为手环 D 系列成功从价格高度内卷的智能手环品类中脱身,成为当前可穿戴产品在「血压检测」领域的唯一选择。% r( t4 t# Z8 z; h! Q9 v1 O; c7 y" F  G
  3 }6 Z" \0 s; J" b! C" N0 x
其次是「更顺手的交互」。现在的手表交互还停留在「小屏手机」的阶段,对手腕控制、旋钮、旋转表圈等交互模式的开发程度非常低。而未来的交互应该更贴合可穿戴的属性,比如与耳机、眼镜等设备的跨设备协同控制。' c2 a0 B: \& f: x4 P+ |2 |
  
6 ?8 S) T: ^/ |, ~5 p' k* z( x5 W& c/ t2 D* W) V
图片来源:WowMouse  
! ^( I3 b# E" N% n& d
  
' F+ w" Z: M& J作为一个长期戴在手上的「输入装置」,我认为智能手表完全有能力在多设备联动中承担更多角色。也只有这种联动能力,才能帮智能手表跳出单品性能的死循环。# ^* o" A9 p+ ~5 @' s
  
$ ^; n/ `7 \0 Z' h" K+ v8 s; N1 d就现阶段而言,智能手表真正需要的,是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无论是健康监测、紧急通讯,还是跨设备协同,手表要做的不是去复制手机的功能,而是找到那些「非它不可」的场景。以 Pixel Watch、Apple Watch 的卫星能力为例,从实用性的角度看,智能手表卫星直连,短期内不太会成为大众需求,但这种大胆的尝试也证明了一件事:
' I5 S5 U, ~( g3 U  ' R& T: \3 g% w# b" Y. J. T
智能手表不能永远活在手机的阴影下,也是时候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了。
  f' D- ~, p- r9 W* G. \. Q. D9 F: i! E) M1 L( T5 H- t: K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10-31 09:54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