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两天苹果的新闻有点多,又是 iPhone 将首次采用三星图像传感器,又是第二代自研基带 C2 将引入 MacBook 产品线。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新闻的重要性。
x
EDA365欢迎您登录!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4 J/ [) e- E5 p/ U
 " y8 U, f& J( J* t$ }3 l- M; T* }( P5 F$ Y# c
 据海外科技媒体 MacRumors 援引消息人士报道,「最强电视盒子」 Apple TV 4K 将于年内推出新款,不仅售价更低,而且还会搭载苹果首款自研 Wi-Fi/Bluetooth 芯片(代号「Proxima(比邻星)」),取代了此前一直使用的博通方案。
 O. A' o0 b5 X* x
 : s/ p7 S+ Q: e; l1 u& S7 c4 E+ i) I$ g% R8 z* |: @3 Y
 这是一项看似微小的更新——毕竟 Apple TV 从来不是苹果的明星产品,连发布时间都悄无声息。但这个选择,恰恰也说明苹果在自研芯片(Apple Silicon)版图扩张的节奏上发生了变化。
 ( i8 ^7 ]0 P$ F. f  ~: d" g3 p* H. I( U
 
 5 M& b0 O* I: j4 h; E
 0 I% I6 W/ P: g: m( g0 y! \
 图/苹果1 g7 }& O+ c$ `2 }) y+ p" K8 F: S3 q 
 $ s- F1 l* O7 w' ?; J
 / e$ A8 W1 Q- \不只是SoC!苹果自研芯片版图悄然扩大1 O! o+ a) q  \2 m
 p$ ?- v0 c5 Z0 q4 S" d
 # f; `% N( @& B/ p2 Y2 S9 z. T/ V
 
 ( Y9 Z3 }* k# i过去十多年里,外界对苹果自研芯片的关注多集中在 SoC 上:A 系列给了 iPhone 超越友商的处理器性能,M 系列则彻底改变了 Mac 的能效逻辑,H 系列让 AirPods 始终领先同行,还有搭载于 Apple Watch 的 S 系列,Apple Vision Pro 的 R 系列等。
 7 d- {  C. T9 L" n' B/ s$ N
 / x+ e, N6 V8 V4 N# i  z: ^# V! p( E2 O" q) e
 但随着 MacBook 产品线全部迁移到 M 系列芯片,苹果已经实现了算力平台的大一统——全部产品均搭载 Apple Silicon,同时苹果也开始继续深入 SoC 内外,除了 U 系列超宽带芯片、T 系列安全芯片,还在 Vision Pro 上带来了 R1 实时传感器协处理器,在 iPhone 16e 上率先采用 C1 基带芯片。Wi-Fi/Bluetooth 芯片,也是苹果自研芯片注定绕不开的一环。
 ( _' d* A9 k4 H1 w6 E5 c& G5 f! @6 C0 Z$ w# b
 
 2 Q8 e9 p; Z6 Z" \  w事实上,新款 Apple TV 4K 还未必能首发用上「比邻星」。根据今年初彭博社以及郭明錤等分析师的调查,即将于今年秋季发布的 iPhone 17 系列将全系用上这款 Wi-Fi/Bluetooth 芯片。
 6 k+ ]# ?" b$ A4 X( w+ b/ ]" Q) [  A7 L, W0 T/ ]
 
 . x( `9 h0 S8 Q: e& r4 y8 D+ Z, D+ I9 m, u+ s, v5 S! A/ ?% B- O% G0 ~
 
 iPhone 17 Pro 机模,图/@SonnyDickson ' |% {% d$ h8 i/ n- D+ i" |: X& `- D# ?1 `& W2 M' i
 % i' ~+ D3 a3 h/ {+ a
 而在又一款自研芯片的背后,苹果正在打造一个更底层、更隐秘、更通用的芯片矩阵,目的可能只有一个:更深入底层,让产品和生态体验更好。这不仅是苹果的目标,也是华为、小米等消费电子巨头的共同目标。
 / f  A7 V9 V4 {
 # F% W1 h7 |/ v& h; P9 R1 k- L
 2 Q4 P/ \- w; e7 }# U# g8 j0 T& L本月初举办的财报***会议上,苹果 CEO 库克再次强调:「Apple Silicon 是所有体验的核心。」这句话听上去熟悉,却也有些不同。这可能不只是说苹果的每一款设备,还包括每一种体验的基础,最终都要落在 Apple Silicon 这个自研芯片体系之内。
 + Q  b3 P  a9 @/ N/ o$ }$ r$ a4 Q9 k: [
 " y" l$ S8 h$ \. e2 p6 y
 今天我们提起 Apple Silicon,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仍是 iPhone 里的 A 系列、Mac 里的 M 系列,但苹果的芯片自研版图,远不止如此。过去十多年间,苹果几乎在每一个产品类别上都尝试引入自研芯片,逐步将「芯片即体验」的理念融入整个硬件生态。
 0 Y/ `' S+ q0 J2 p& t
 # k9 `! |8 x4 J9 C6 g: @( W  F6 l! [! V; l5 T
 三驾马车成型!苹果芯片帝国浮出水面
 2 A/ P  [7 M( P9 C; S* V7 G; `' t/ u' V/ B& f5 O. s
 0 P* ~6 B* A7 Y( r1 }% H
 目前来看,Apple Silicon 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 L, a8 j0 D8 I
 3 w+ \8 X- c8 ]$ D+ s1 m* z" s2 h: z+ z1 ?4 n& Z
 
 - 主控 SoC 系列: M/ }2 P0 h9 G6 y! Z8 H; ]! W& }4 H% \- 功能模块类芯片) f- g* L  j/ ?% y1 C  ^8 S
 - 基础能力芯片6 f5 g: \! A1 B" G7 c
 
 , M& X9 d0 e, c5 ^! Y
 : `  x( ?( r$ c) U- I/ y苹果各个产品线的 SoC 可能是大家最不陌生的,包括用于 iPhone 的 A 系列、用于 Mac 和 iPad Pro 的 M 系列、用于 Apple Watch 的 S 系列、用于无线耳机的 H 系列(如 H1/H2)等。这些芯片承担着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的运行任务,是设备的大脑。+ M6 U' M) H3 d, a, U# b8 S- w; I
 9 K% f! n! \4 v# @5 j
 ' Q. g9 m/ m6 h0 k0 L
 7 |5 Y8 g- {. i: D
 
 图/苹果8 C- ]8 c( A3 i% F0 I7 e 4 P9 h+ G) v1 A2 g9 a
 1 h8 w& {" G( X' ^4 Q
 另一方面,功能模块类芯片则包括用于蓝牙和无线通信的 W 系列、用于 UWB 空间定位的 U 系列、用于 Face ID 等安全模块的 T 系列、用于 Vision Pro 的传感器协处理芯片 R1 等。这些芯片往往针对特定功能做定制化设计,不主导整机运算,但决定了关键体验的效率与稳定性。4 U: Q* ~3 ?0 L1 r4 q
 
 $ \" J: O+ |( U3 }' K$ Q4 h" R" L  _9 {9 G4 P1 N/ V8 m5 W
 基础能力芯片则包括电源管理芯片(PMIC)、显示控制芯片、Wi-Fi/Bluetooth(无线通信)芯片和蜂窝基带芯片。它们不像 A/M 系列那样站在 C 位,但却构成设备连接世界、稳定运行的基础。
 " P8 N  P2 f' `3 I4 |5 l  `& t$ x. `& i- w
 / F. m5 i$ R6 `( x8 v
 到了今天,Mac 全线产品均已完成向 M 系列的切换——算力平台实现了「大一统」,苹果也借此完成了消费电子史上罕见的「全端设备 CPU 架构统一」。但 M 系列只是苹果芯片战略的中场哨。在实现了算力平台的统一之后,苹果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边缘芯片」的自研上:, `- \5 ~& w" _
 
 & x" R) U6 G! s/ r/ X/ A" q$ e/ ]4 R4 [( L7 d7 _
 也就是那些以往依赖第三方、对体验有高度影响、但并不承担主控任务的基础模块。
 " x: ^' t9 u. z4 \5 g3 [2 c
 ( m5 \( {! O4 b; ~0 a: p; H6 T0 W% D/ X# X$ P2 g
 比如用于 Vision Pro 的传感器协处理芯片 R1,专门处理摄像头、麦克风和 IMU 等感知数据,并即时传递给 M2 芯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使 Vision Pro 的延迟压缩在 12 毫秒之内。它的任务是「接管输入」,为主 SoC 减负。. [5 T: ^( N. [" D: v( {. X; t
 ' `1 u* I& n8 J& J: D
 
 8 _; M# f1 V9 m: q# ^" c2 Q1 q当然,相比 R1 是基于 M 系列芯片,面向 Apple Vision Pro 专门定制,C1 还是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自研芯片,而且与更多用户的实际体验密不可分。作为首款苹果自研基带芯片,C1 首发于今年年初的 iPhone 16,尽管目前仅支持 Sub-6GHz,但已经初步展现出优于高通方案的功耗表现,是苹果摆脱基带依赖的关键一步。
 + I1 p& N: G9 R+ I2 x$ f. g! h, u
 6 A( a# t. {* G( u7 |
 
 5 P+ p3 d7 T7 ]3 {
 图/苹果" R9 R8 B6 G/ q: h& ^ ( ?( n  |2 a, m9 p! f+ i. z
 ; y" x2 C! x" K% d
 C2 也已经在路上了,预计将在 2026 年出现在苹果产品,目前比较一致的判断是 iPhone 18 全系都将引入,并可能随后覆盖到 MacBook、iPad 产品线。而即将到来的 Wi-Fi/Bluetooth 芯片「比邻星」,也将正式取代博通的老方案。尽管新款 Apple TV 4K 可能率先试水,但更大的舞台,无疑是今年秋季发布的 iPhone 17 系列。; C( Y/ b/ d* Z" Z  A* q
 
 7 p: {# ?9 z/ m6 V% N7 V
 & ~8 ~$ h, D' q2 R$ D  C( i$ Q华为苹果小米殊途同归,芯片自研是必然
 / T  o, S: A$ @" _* a& }1 V1 {1 ]$ y- V* p! [) C
 
 : e7 x9 g1 u" a8 Q! M& a7 L5 Y0 o' t; o$ t9 e7 o# U% w  _/ m
 耐人寻味的是,不管是基带还是蓝牙、Wi-Fi,共同的特点都是服务于设备与外部的「连接」能力,同时也是设备能耗控制的关键环节。相比过去算力的进步,这两个基础芯片实际更强调连接能力和能耗优点,也是因为下一代的智能体验,无论是空间计算、端侧 AI,还是跨设备协同,都离不开这两个基础能力。
 % q# H- l0 ~8 W9 A- a6 W0 H0 q0 a: w: |
 5 L, p: h* S& ?' P: |; {, @
 从横向上看,这些芯片也正在补齐苹果生态内部的「控制权拼图」。不再受制于博通(Wi-Fi)、高通(基带)等外部厂商,苹果才能把控系统底层的每一环,最大化用户体验的一致性和安全性。而从纵向看,Apple Silicon 或许不仅是一套硬件方案,更是一种产品哲学——从芯片出发,重新定义设备该如何工作,如何互动,如何更聪明地感知世界。/ _* a4 K# u) w# o
 2 f, b+ d* v5 ^# p/ d: z9 B; I
 & H0 @4 z, B4 S) ^' t. n' C5 v
 
 $ u# @, \# C' S8 u7 a% V
 图/苹果 6 j+ _. u0 d' a1 J  |
 4 c/ T8 m' ~$ N  l. _! ~
 / S8 [: P. J% [) M但苹果不是唯一在加速芯片自研的科技巨头。在它之外,华为和小米同样在构建自己的芯片棋盘,并逐步将芯片能力内嵌到产品体验的最底层。虽然三者的技术路径和动因各有不同,但芯片自研,正成为这些消费电子巨头的共同战略。
 7 S' m  {0 C# ?2 q$ A% w/ M' _; Q. T/ b3 p0 o5 K$ Z
 7 v4 _. k( S/ l6 L# q
 从华为看,麒麟 SoC 一度是国产手机芯片的标杆。而在重重限制之下,华为坚持芯片自研,甚至是进一步扩大化,其芯片体系几乎覆盖整机所需的全部核心模块:从 SoC、基带,到 ISP、NPU、PMIC、电源管理芯片,甚至包括 AI 推理加速器、鸿鹄视频解码芯片、凌霄路由芯片等多线布局。
 " f" u7 [' p0 g+ b* [
 & p. X0 ?2 o5 P" F% r) O" m% z/ M$ v) j$ I) a9 G6 L
 而小米则在澎湃 S1 的失利后变得更加务实,正如卢伟冰所言,明白了「芯片投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于是从 2021 年的澎湃 C1、P1、G1 到玄戒 T1,再到正式推出自研手机 SoC 玄戒 O1,小米选择了放低身段,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从难度较小的模块芯片做起,积累经验、培养能力。5 O3 p7 q1 M! d" U
 
 7 z8 x$ g6 S+ m7 T, f0 T3 n
 / j7 K/ b1 K8 x. h
 ![]() 4 d+ [; D- ?( S
 图/小米 8 I2 x, g) N! W$ ]
 * B& i9 e7 r$ a6 {7 [
 ( _* z* m9 L  C5 n8 r+ p7 s3 u事实上,自研芯片背后的逻辑一直很清晰:通过掌控核心的芯片实现产品差异化,并推动体验自优化循环。另一方面,苹果、华为和小米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产品线极其丰富的公司,从手机、耳机、手表、平板、电视到车载、路由乃至 XR 设备,多条产品线意味着更多通用芯片模块的应用场景——一次自研,多点复用,提升整体投入产出比。
 $ B& @  i1 _2 t1 B
 2 g/ \- Y( n- v% T; }# y$ z. B
 ) ?/ b3 t, F3 o+ G0 R  F而当芯片能力不断向下深入,它们带来的,不只是性能和功耗的提升,而是一个厂商对产品体验乃至生态构建的全面掌控力。在这个意义上,芯片自研是通向深度协同和系统最优的必经之路。9 y. L& C$ n! x: H% ?& n+ l& S
 8 `" i5 C/ t' a& T1 T. u2 G/ d
 7 @6 z' z0 P9 r  R, l
 写在最后
 ! K# u/ C* ~2 j  T5 C5 K8 z8 L) m
 $ D+ Z7 `5 D; a0 Q! {. J/ `% f; W- N: S) n# @* _* o9 y0 F) w. t
 
 4 O9 {# I) F' P+ d回到苹果自身,无论是 C1 基带,还是「比邻星」,其影响力远不止于节省采购成本或提升性能参数那么简单。它们真正改变的是苹果对自身生态中「连接能力」的把控。
 / C1 |3 _) b' o& |  I2 i; [
 : ?& r# S' s/ {1 A0 V' G) [: z
 * J( ~# s+ Q/ X" c过去,iPhone 依赖高通基带,AirPods 用博通的 Wi-Fi/Bluetooth 芯片,哪怕苹果对产品体验设定了再高的标准,也难免受制于供应链。而一旦这些关键通信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苹果就能对功耗、稳定性、兼容性乃至设备间的协同体验进行更全面的掌控。
 ' x, A' b0 V0 b
 ; |$ s$ f9 c/ s: ?
 ' R7 J) h7 x8 L7 D6 O3 [3 v9 N/ h5 Z, ~- V
 
 图/苹果7 w6 ]' I: Q7 G; U6 K ( G2 ?5 p! V* R3 H5 G/ ~. E  u' @
 7 P* Y- F: R. v/ P
 比如,在通话降噪、音频延迟、切换速度等方面,AirPods 与 iPhone 的体验一直领先行业;未来搭载统一通信芯片之后,这些优势或将进一步放大。再比如多设备无缝切换、AirDrop 速度优化、跨端音视频协同,都高度依赖连接效率,而这些正是苹果正在自研芯片中悄悄发力的地方。
 8 _! P# u0 M/ a9 V" H3 \7 w# M: t$ \) A5 `) M) n
 ; i/ j0 X. Z7 |, o: d+ D+ f- \
 而从 Apple Watch 到 Vision Pro,从 iPhone 到未来的智能车载,苹果的每一块设备,最终都依赖连接能力来构建协同生态,而连接的掌控,正是苹果打造封闭而流畅体验的基础。问题也正因此而来:当苹果完成这块拼图之后,下一块拼图又会是什么?
 ]/ [1 K  P2 M  u' q8 G5 l
 ) L$ F. r+ v  `4 b" O『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