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米的可穿戴产品线,终于有救了?  Z/ ^% ?" F$ Z# L' j4 Q
x
EDA365欢迎您登录!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4 O# s8 G. y6 v" r6 \最近,小米可穿戴产品部门的负责人张雷正式***官方微博账号,收集用户反馈并定期公布产品优化计划等信息,这是继雷军、卢伟冰等多个高管后,又一个开始“微博办公”的小米高管,也让米粉们惊呼“小米的可穿戴产品终于要翻身了”。
 4 Z; T& H  @0 \, a, ]0 c( c2 ]3 I
 
 % z5 a% j4 S9 j$ r+ ~8 t
 , [8 L" F* x/ v2 i5 J3 o
 图源:微博 ) }9 X" a& M. j; B
 ( _9 z) W2 L7 S2 r; v在张雷***账号后的短短一天时间里,首条微博的评论数就已经迅速突破一千,反馈问题和感叹终于有了反馈渠道的网友占多数。老实说,能在第一时间就关注评论的,基本是老米粉了,都钟情于小米生态所带来的便利和智能体验。
 . y! b9 L7 }2 M   `4 d2 u' d; k5 P' K  p9 K
 从反馈的问题来看,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BUG都挺抽象的,也难怪部分米粉对可穿戴产品线的意见这么大,在其他产品线都高歌猛进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可能是少有“原地踏步”的产品线了。0 q2 }( e! W6 J! T
 ! `4 O) N: a( f) [8 {* S4 O! A8 N2 T
 小米可穿戴业务,为何一直“原地踏步”?/ E( s2 s+ ]/ L( q+ Z* m
 
 8 Z- Q4 }6 w: |, _. Y7 _& v8 J 0 O; i- T5 h2 {
 作为可穿戴产品线最丰富的品牌(考虑到米家的一众产品),小米的“亲儿子”们却大多口碑一般,细数小米Buds、红米Buds、小米/红米手环和手表等多款产品,你会发现手环反而是好评度最高、销量也最好的产品线。0 Z, U6 ]2 J0 R- P% `
 
 & |7 R2 q' V" l: G+ C6 ~: s" w! H甚至可以说,小米手环已经成为小米可穿戴的金字招牌,也是许多米粉入坑的契机(比如我),类似的产品还有redmi Buds 3 Pro等中低端的入门级产品。在这些入门级产品线上,小米以一贯的高性价比和出色体验为可穿戴产品线赢下了不少用户。  B: D' u; }7 J1 x% X. e1 s
 # c! i( [6 \" `# u5 v: V9 \; _- @
 
 0 \, F/ }" U5 @" d! C* m" D$ i2 U# q9 Z
 
 图源:雷科技! f5 o2 L6 V$ X8 `# [ ) y0 S7 r! h4 ?' T
 但是,我想说:“高端型号的体验毁了产品线的口碑。”  y. E- S% @/ G; D0 q/ l- y% t# A, j3 M
 
 # h0 E/ ^" ]7 x& l/ \2 b虽然这句话说得有些难听,但是小米的可穿戴产品线确实面临不少问题,在小米社区、酷安等论坛里,你可以经常看到小米的可穿戴产品用户反馈BUG和各种问题。当然,这里并非说其他品牌的产品就尽善尽美,只是你很难看到评价如此两极分化的情况,小米的入门级产品好评率都挺高的,但是越高端的产品好评率却越低。
 + i7 V% l$ B2 u2 g, Y% b 6 s) j9 E3 `# }7 J+ y( B
 在我看来,根本原因还是小米的高端可穿戴产品线,并没有表现出符合价格定位的体验。而本来售价也就两三百的产品,大家的预期本身都不高,但小米却总能给出超预期的体验。
 9 k* c/ x7 T5 u1 }; ?! m
 ; S/ [  \/ ~3 U- r/ C+ `对于性价比很高的产品,用户的包容性往往是比较高的,即使偶尔有些小BUG,只要不是严重影响体验,大多都一笑置之,借用网友的话来说:“这个功能卖这个价,要啥自行车?”* i7 B) u% U& b; s& M0 H* o# b
 
 / U+ [& E' @# W8 J% _但是高端产品线就不一样了,高价所带来的高期待值也会降低用户对BUG等问题的容忍度。比如我之前入手的小米Buds5 Pro,初版固件的BUG严重影响体验,以至于我在评测里也是给出了很不好的评价,即使后续多个版本的固件更新体验有所改善,早期带来的口碑下滑也已经难以挽回。1 p" _+ D5 y( y# n
 , r6 l: e! c# L% e
 . A, _# n$ m2 U. ]2 M; C3 m
 
 图源:雷科技 0 B8 h" H1 E% q9 g8 g; V; A/ ]8 E ! n: J+ Y$ E1 y5 L" |
 在张雷的评论区里有一位网友的发言就得到了许多网友的支持:6 L5 |  l) Q5 e6 U- U2 K
 
 可穿戴的反馈渠道终于有了,这几年可穿戴真是大幅落后于友商了。希望张总能做方形的旗舰手表,进一步提高外观精致感,健康管理等功能向apple watch看齐,运动希望能加入高尔夫等运动模式。* C5 n  {2 `+ i, p! [
 - R9 i$ w: y  C+ Z: ]! |为什么会有此感叹?因为如果你常使用小米社区,那么不难发现小米耳机、手表等可穿戴圈子是没有专门的“反馈”频道的,作为对比小米15/Pro的圈子就有专门的反馈频道,此外如电视等重点产品也都有类似的渠道,但是可穿戴产品线基本只有主频道和问答等少数频道,用户发帖反馈BUG往往得不到回复。2 y: ^2 r* u' a! o- R+ [) y
 + x, K; r1 r' b  u# Z* f
 很难想象这是一贯以“亲民”著称的小米,老实说,我也曾经通过社区和小米手机的“问题反馈”渠道反馈过一些耳机、手环和手表的BUG,但是大多都没有了下文,面对这样的情况,确实很难让米粉为可穿戴团队说些好话。0 e2 \( W# l4 g! b5 B  _7 a
 ) P2 l" L! ?# i
 , j+ V! [; z  b, P2 b/ e
 
 ) M4 N+ Z, T# g2 X
 图源:雷科技; m6 q/ R4 K' d/ V # @, Q# r9 H* k" @% K3 I
 在我看来,小米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性价比”外,善于听取用户建议和反馈其实更加关键,这也是为什么米粉总是对小米产品的更加宽容。因为在老米粉看来小米内部的“纠错”机制,总是能够将产品线引回正轨,就像这次一样。* y6 M9 j; x" o* o0 E
 
 9 m8 X, I1 i. o' u3 C9 L& y. H小米可穿戴翻盘的希望是“生态”6 o, R' A, R6 d, j; b# ~. @
 2 _3 c' k  P3 l) A
 
 5 C9 L0 ?: x$ ^, m/ k& z如今的可穿戴市场用“疯狂内卷”来形容其实也不为过,OPPO的Enco系列、华为的Watch GT系列手表、vivo的耳机、手表双线蓝河战略,只看手机厂商也已经可以说“强敌环伺”,更不用说还有一众专注于可穿戴厂商在虎视眈眈。" B9 H6 Y- E9 ^: _
 : X5 L, a/ |2 X0 a
 消费电子市场一直都是“不进则退”,当vivo在中低端市场凭借蓝河操作系统赚足口碑,OPPO在HiFi音频市场闯出名声,华为统治半个可穿戴江山时,小米在高端可穿戴市场的缺席也就显得更加显眼。
 1 a6 c! a$ q- p5 C& Q# P6 N4 U- b+ f* a. Q" i4 d
 
 2 @, h. V9 q% Q- T4 C3 ]4 l5 f; o! L4 o% |4 |
 
 图源:华为 ) P* V6 N/ O' L+ T: K
 W. }2 z; h" r) [4 }可能在不少人看来,小米的可穿戴产品线现在已经积重难返,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消费电子市场的快速迭代特性,其实也给了品牌更多的机会。以OPPO为例,前几年的ColorOS系统因为各种问题而被用户吐槽为“最差的一届”,然后OPPO的系统团队痛定思痛,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重构整个系统,最终让ColorOS的口碑成功翻身。( H9 O8 b! Q5 Z" X8 I) G6 l
 
 V. h# X+ l% {所以,即使小米的可穿戴产品线目前看起来问题重重,但是不难发现大多数问题都集中在产品上,而智能可穿戴产品背后的智能生态体验其实并不差,在米家生态的赋能下更是可以与华为并称为“国产智能生态双强”。
 , S1 u3 F" {& U0 Z, }  p7 y$ ^. H
 + y3 R) j. p! U1 {% k老实说,不管是OPPO还是vivo,你都很难得到比华为和米家更丰富的智能家居生态适配了,而随着智能家居和生态的普及,可穿戴设备与智能家居的融合几乎是不可逆的。
 - x* d) Q( m5 v# e1 {( c( f3 U- I1 C% b
 # B$ v0 R' A/ K- k8 i
 
 + k4 x" y' C2 t- ]3 f2 ]
 图源:小米 0 J) l/ k% H3 a  \ ) e( e& H+ ^2 W1 _# L1 S6 a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佩戴着智能手表入睡后,空调、窗帘等都会调整为适宜睡眠的状态。当你在早晨醒来时,智能手表记录到心率变化和身体的大幅度动作,又会自动拉开窗帘,并结合光线照射强度判断是否要开启灯光照明。
 $ z9 P) l$ ?1 r2 P) W
 - i( D' x! C. B/ \毫无疑问,随着智能生态在我们生活中的进一步渗透,这些体验都会成为以后的常态,可穿戴设备早已不是“孤立”的产品。就像前几年OPPO、vivo都提出过的IoT生态战略一样,米家的智能生态想更进一步,一个完善且体验良好的可穿戴生态是必不可少的。
 ( k2 r0 ?- `% ]3 M% W' J8 Q- X   H$ x/ F* y3 V# u- V- |4 O& K  \: g
 以耳机产品线来说,虽然现阶段的无线耳机在智能生态里的定位略显模糊,但是随着AI的普及,未来也将成为人与手机交流的“桥梁”之一。比如在你不方便拿起手机时,可以通过无线耳机唤醒AI来操作手机执行一系列的复杂操作,这些在过去看来很难做到的事情,在未来的智能体AI协助下并不是难事。
 P% b5 x: A: ^+ j, ?- q. u' `- C; }% I" ~8 K9 R' u
 % }$ g) ~5 b; V' D
 3 j* Y' X& ]8 b1 p0 v
 
 图源:雷科技1 j2 L5 o! z6 i( ]  Y: T 
 & e( u) q4 E" C1 K4 k随着小米近年来在“人车家”生态上的布局,以及家电产品线的大踏步前进,可穿戴产品线可以说已经成为小米智能生态的最后一个短板。不管是为了用户体验,还是智能生态战略,这个短板都必须补齐,而且不能说口头上说说而已,必须拿出真正的决心进行大刀阔斧地改进。( w1 ~7 H1 @6 d* G" \, Z/ ~
 
 # i1 K5 f) h* ], m* B不过,在进一步完善智能体验之前,小米的可穿戴团队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产品的体验问题,从手表到耳机的最新旗舰产品都有不少的BUG,其中一些甚至足以毁掉整个产品的体验,比如小米Buds5 Pro的自动大小声BUG和降噪失效BUG。) Q# B  z4 A  P
 9 ~) v" z& D# x8 y( i2 y  Q: S
 好在张雷的首次亮相,确实给了米粉们很大的信心。从微博评论里可以看出,用户的反馈其实都很具体,也很切实,无论是BUG修复,还是外观和功能的进一步优化,这些都是“米粉们”最直接的诉求。
 ) a8 e8 R/ ^8 e& u ' b$ w- M5 q: C8 i3 _9 r
 其实在过去,小米曾多次证明过,用户反馈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小米的崛起从来不靠简单的价格战,而是在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回应用户需求中,一步步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至少从张雷这个“反馈渠道”的开通,可以看到小米可穿戴团队的诚意和决心。
 * q' {& U2 ?4 \3 c6 c7 K: F8 ^* B3 i, |" V9 e
 ) B/ U. c* z* H/ r
 小米的可穿戴产品线,或许真的迎来了“翻身”的时刻,这一次,千万别让米粉们再失望了。/ r& W- o4 d4 p
 
 : l$ Y& P2 r, Q『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