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这两天,汽车圈突然传出一个重磅消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称汽车产业里已经出现“恒大”式的企业,只是还没彻底爆发!
x
EDA365欢迎您登录!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 n* G7 |% ~0 V9 F7 B
 ( @9 s- g9 w" A% }3 p% h$ N在社交平台上,大家纷纷猜测,这个“定时炸弹”到底是谁?. J: N% W7 L8 z7 i* T# q0 y- O9 }5 _0 }
 , `/ x) B5 v" B. O: ]/ k
 不少网友翻出各车企2024年的财报,发现比亚迪总营收7771亿,负债高达5847亿,资产负债率超过70%,且结合长城和比亚迪之间的恩怨情仇,于是有自媒体或网友带节奏表示:比亚迪就是所指的“车圈恒大”。" D! C# m; }" j' B0 z# A
 # L) u, D2 F' @; g- P! j
 然而,深入审视全球汽车行业的运行规律与财务本质,这个论断更像一个缺乏根基的“伪命题”——所谓“车圈恒大”现象,在当今汽车产业中并不存在。将个别企业的高负债简单等同于“恒大式风险”,不仅是对行业共性的误读,更是对现代车企稳健经营模式的曲解。
 % ~% W/ M% R1 P: K5 s6 `) a
 / y6 {* Q4 ~; e汽车制造业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长周期行业,高负债率是其规模扩张与技术迭代的必然伴生特征。. z6 n: i' n* m+ b0 m
 
 ( B; Z% F7 H! l深入剖析全球及国内车企的财务数据,答案清晰而坚定:所谓的“车圈恒大”,不过是一场缺乏数据支撑的臆想。
 0 [  A4 _: E2 F" H- J
 & t9 x5 z. c/ ^0 ?7 H“车圈恒大”谣言粉碎:高负债≠高风险$ g5 Z5 }+ s7 [4 J) m6 f5 k
 : q$ j( \) x7 b0 K, e+ a5 Y
 7 }/ W3 I3 Q0 }: B
 据比亚迪发布2024年财报,比亚迪目前的总负债达到5846.68亿元,总资产7833.56亿元,负债率超过70%。但若深入分析负债结构、现金流及行业对比,此类比喻显然忽略了车企财务模式的本质。
 6 ]9 B  W, I" D7 {
 , E# q: x0 b: b6 t8 _! A% F从2024年的车企财报来看,高负债率是全球主流车企的普遍特征。在全球头部车企中,福特(84.27%)、通用(76.55%)、大众(68.92%)等头部企业负债率均超过60%,部分甚至突破80%。
 ; B7 G# R  R5 b9 t1 G5 g- G5 h$ M + S, u& a# }+ \& t+ b
 再看国内主流车企。奇瑞(88.64%,截至2024Q3)、蔚来(87.45%)、赛力斯(87.38%)、比亚迪(74.64%),以及吉利、上汽、长城、长安等主流车企,负债率同样普遍维持在60%以上。
 0 N: c* P+ |- p5 c; E% C; Z7 a9 B$ ]3 N" ^
 
 7 t1 @( |" a2 I/ P- ]' H
 " n" ?, F/ w8 @- P* Y" Y! |从负债率来看,比亚迪并不是最高的,那从总负债的5846.68亿元来看,在汽车行业中是处于什么水平?5 C) B& p1 g9 `
 
 z: C3 M& u3 d5 f2 e' Y/ c- R' u3 B其实只要稍微deepseek一下,就会发现规模越大的巨头公司,其总负债越高,这是因为汽车制造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发展必然伴随巨额投资与研发投入。总结就是:企业总负债水平与企业规模、营收呈现显著正相关。
 ! h0 }, J, ^8 [$ e4 M; y4 p2 { / B' R) b2 c: ~+ Y3 U  G
 比如大众集团在2024年营收2.5万亿元,总负债3.4万亿元,总负债/营收比达136%;而丰田营收2.2万亿元,总负债2.7万亿元,总负债/营收比为123%;福特则营收1.3万亿元,总负债1.7万亿元,总负债/营收比131%。
 ! R! v' }4 S& X* U  r! W 8 Y3 q9 f  f) D1 u) F
 此外,通用、宝马、奔驰、现代等国际巨头总负债同样突破万亿量级,这么一对比,比亚迪的6000亿元总负债,还得再“努努力”,才能跟上国际主流水平。; `: T9 b1 c* p/ K; A4 e
 
 ' b# e/ G; L3 B' T1 d- [债务结构见真章:比亚迪财务稳健性远超同行
 ( V7 w& F7 w' ?( E4 ?8 o) p6 O
 
 1 ^3 N: D/ l. {% M" [* i其实,评估车企财务健康度的核心,并不在于负债率与总负债,而是有息负债。有息负债直接决定企业的还本付息压力,若占比过高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故其更能真实反映债务风险水平。4 ^& n6 F/ k4 k- j3 f1 K7 r
 # D- ~$ U+ [- N8 o
 根据国内各大车企的2024年度财报来看,吉利控股的有息负债为860亿元,占总负债17%;
 ; a7 f2 }8 j/ l0 A, f! k4 G! P奇瑞211亿元,占总负债12%(截至Q3);长城汽车168亿元,占总负债12%;比亚迪286亿元,仅占总负债5%。
 3 W* x3 W& U5 F  L 1 f$ a  K* s) e4 h( P3 l0 `
 可见,比亚迪5%的有息负债占比不仅是国内最低,在全球头部车企中也属顶尖水平(丰田68%/福特66%),其债务结构安全边际显著高于行业。! g2 X* x2 q$ d* W: d# m' f
 - L# ]# B% x% X- v  I! ^2 N' j% A
 
 " G5 J- x$ u5 |: g# k, y$ t: R$ a" p. D( @
 ( y1 z! A0 u! C8 I! W
 但即便如此,网络上针对比亚迪的质疑声浪仍未平息。有不少有心人士拿着比亚迪的“应付账款”做文章,解读为这是比亚迪欠供应商的钱。那么所谓的“应付账款”到底是什么?3 b+ i7 \( S" S3 E% K
 - W8 c9 ]' I# X( I! X; ^
 事实上,车企规模越大,营业收入越高,对外采购与合作的体量也越大,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更明显。反映在财报上,就是企业营收越大,应付账款也越多。% N# G# ]+ \+ s0 B6 g
 3 d  R( z, g1 ~6 I7 O. w) P2 ?& F
 而一家企业的应付账款规模是否合理,可通过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衡量。若该指标越低,说明该企业相对于其营收规模,未到期支付的供应商货款比例越低。
 2 M1 l! g/ j$ E: b
 5 C* \; x/ a) C+ O/ \. h' H1 {: j9 m1 a/ j
 据Wind数据显示,比亚迪的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仅为31%,且截至2024年末,比亚迪向上游供应商付款的平均周期是127天,属于业界中等较快水平,那些说比亚迪拖欠账期的,毫无根据。
 _  h3 g. N& Z( B # d+ o& D# s. C
 横向对比之后,比亚迪不管是负债率、总负债、有息负债、应付账款等,在汽车行业里都算是相对健康的,如果比亚迪都能算车圈恒大的话,那汽车行业遍地都是“车圈恒大”。; t& ~/ k3 M+ M- E" e( `$ z
 
 ]6 J5 p) F  `& T- b统一战线,才是中国车企的健康发展之道7 S" p9 U# m5 s* `) x& A3 k/ ?' L
 
 . i2 @$ A! }2 s4 ?
 3 _3 n* r  C4 p) X2 I+ N6 [  P6 H“车圈恒大”的标签,经不起数据的检验和全球视野的审视。面对虚空造谣,比亚迪李云飞只能无奈发文:中国主流车企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车圈恒大”,任何唱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言论都是不可取的!
 2 i( n; l2 w: S1 b6 _
 5 k. H, D/ _- F5 U7 J7 B$ ]
 * r2 Y- L: V: k; t' h; e9 z相比房地产爆雷引发的烂尾楼问题,车企之间的竞争,并没有伤害到消费者,反而最终沉淀为消费者手中的实惠:全民智驾、技术平权、质量提升等等。这才是健康的产业竞争,从不需要百姓承担代价。
 8 z4 j: Q: n: w" V: x # p8 B( _- b. M# k) x2 j  ^: Y" u
 有人认为,比亚迪以价格换市场,所以在2024年以427万辆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蝉联世界第一。魏建军也认为,只看价格和销量的行为,是对整个行业的损害。但比亚迪的成功也不仅仅是因为定价,还依赖于技术和产品的实力。仅今年,比亚迪就陆续推出了天神之眼-C、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云辇-M等新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力。
 1 V0 m) d8 Z3 i1 B
 8 }" j9 \4 n$ t/ n5 h( W. d
 2 r+ L, x# S: f* T4 Q
 & h+ P) Z+ j  D  U% X! W( S5 v4 m  P1 p* Y6 R
 ; }' {1 y1 j0 W3 V6 D4 }
 在李云飞微博下方,有网友评论:长城在2021年发布会上,许下2025年战略目标:销量400万辆、新能源占比80%、营业收入超6000亿。2025年眼看快过半,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同时今年一季度只有长城的销量在下降,利润也在下降,研发投入更在下降(长城一季度投入19个亿做研发,连比亚迪同期研发投入142亿零头的一半都不到)。; w6 `& @. g+ B
 * a4 K  d9 Z$ M! i, W
 6 \5 R) ^, n- C0 f3 f' u8 W
 . V; K" X7 a% y- P% F
 究其根源,长城的焦虑更多源于自身经营面临的挑战。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己销量起不来,又频繁攻击友商,会把长城最后的那股“硬汉”劲消耗殆尽。$ J9 _  c( K% u
 
 * z3 q$ ~+ l4 L新能源汽车仍有巨大发展空间,而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需要的不是无谓的攻讦与内耗,而是回归理性、聚焦发展的共识。无论是比亚迪、长城,还是其他中国品牌,其真正的对手始终是广阔的全球市场和不断升级的用户需求。5 c/ a# n- w" [: D
 4 B/ R2 x& R) Y- z% O
 中国汽车的未来,在于携手并进,共赴星辰大海。
 % G& @/ x% g; `, [4 s: w4 @1 H. C9 C; U" s" ^' Y7 q4 Q& R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