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过流、短路、过温保护恢复机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25-2-28 1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过流、短路、过温保护恢复机制
9 U! |$ A  h" T, E! _6 m2 ^) u9 L: a$ G' m7 @; H
过流、短路有些电路是需要上电才能恢复输出,而有些做的是“打嗝”模式,从安全角度来讲,过流、短路应该是上电重启才能恢复输出才更安全吧?过温则是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的时候再恢复输出. q1 g: u: Q+ s8 K) I
$ c* b/ x4 _- T3 H0 m

短路打嗝模式‌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主要用于应对输出短路的情况。当开关电源检测到输出短路时,会进入打嗝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电源芯片会周期性地停止工作并重新启动,通常表现为工作几百毫秒然后停止工作几秒,不断循环,直到短路故障被排除‌
# X+ {) |+ m+ U3 n* q+ D

工作原理

短路打嗝模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检测输出电流。当检测到输出短路时,电流会急剧增加,触发保护机制。控制芯片会减少PWM输出的占空比,直至关闭输出。在下一个工作周期中,如果仍然检测到短路,则会再次进入保护状态,如此循环往复,就像打嗝一样‌

应用场景

短路打嗝模式主要应用于需要保护硬件免受短路或过流损害的场合。例如,在输出短路等故障情况下,开关电源会进入打嗝模式,周期性地停止工作并重新启动,以保护硬件不受损害‌


0 i! o% _% B/ w8 D

问题:短路、过流做成打嗝模式更好还是重新上电才能恢复输出更好?


# q! M* o3 f5 v8 p! z- w0 i$ d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25-3-3 19:15 | 只看该作者
在短路或过流保护中,打嗝模式和重新上电恢复各有优缺点,需根据应用场景和安全需求选择:  一、打嗝模式(Hiccup Mode) 优点:  1.自动恢复:周期性尝试重启(如工作几百毫秒后停几秒),无需人工干预,适合临时性故障(如瞬态短路)。 2.硬件保护:通过间歇性关断降低器件热应力,避免持续过流导致损坏。 3.适用性广:常用于开关电源,可兼容轻载、短路等多种异常状态。 缺点:  1.潜在风险:若故障未排除,反复重启可能导致器件累积损伤(如电感饱和、MOSFET过压)。 2.输出不稳定:周期性停机会影响负载设备运行(如敏感电路可能复位)。 二、重新上电恢复 优点:  1.安全性高:强制人工干预,确保故障彻底排除后再恢复,避免自动重启的潜在风险。 2.彻底保护:适用于严重故障(如硬短路),防止反复冲击导致器件失效。 缺点:  1.可用性低:需人工操作,不适合无人值守或需高可靠性的场景。 三、选择建议 优先打嗝模式:适用于临时性故障(如瞬态过流、偶发短路)或需自动恢复的场景(如消费电子、工业设备)。 优先重新上电恢复:适用于高风险场景(如医疗设备、高压系统),或故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情况。 四、过温保护的对比 过温保护通常采用阈值恢复(温度降低后自动重启),因为温度变化是物理过程,故障可能随散热自然消除,无需人工干预。这与短路/过流的逻辑不同,后者可能涉及持续电气故障。  总结 从安全角度,重新上电恢复更严格,但会牺牲便利性;打嗝模式平衡了保护与可用性,需根据具体场景权衡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超級狗 + 5 終於看到認真剪貼的!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25-3-3 09:30 | 只看该作者
温度检测: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或电路的温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超級狗 + 5 回得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5-26 04:3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