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3-12-7 15:59 |
---|
签到天数: 75 天 [LV.6]常住居民II
|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PCB设计过程中如何考虑阻抗控制和叠层设计?
5 ]3 i2 O2 p& Z' A- p9 C4 \; w/ h6 Z5 z2 s
) J# b7 O4 S& b(以下文字均从网络转载,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 }' D# |6 v( v3 f0 c随着 PCB 信号切换速度不断增长,当今的 PCB 设计厂商需要理解和控制 PCB 迹线的阻抗。相应于现代数字电路较短的信号传输时间和较高的时钟速率,PCB 迹线不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传输线。
* ^; l% L# z5 f# d# P/ A' u/ q4 ]! S$ `+ b' m/ [' n2 j7 A
在实际情况中,需要在数字边际速度高于1ns或模拟频率超过300Mhz时控制迹线阻抗。PCB 迹线的关键参数之一是其特性阻抗(即波沿信号传输线路传送时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印制电路板上导线的特性阻抗是电路板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在高频电 路的PCB设计中,必须考虑导线的特性阻抗和器件或信号所要求的特性阻抗是否一致,是否匹配。这就涉及到两个概念:阻抗控制与阻抗匹配,本文重点讨论阻抗控制和叠层设计的问题。
) F: }9 }8 E" D) T1 z# l) g' m7 z6 z* r" R% f4 i
阻抗控制
, P8 |! P/ B1 v c5 |/ A$ u/ x6 g* i X- U" q- S7 Y: O! V& e" | f
阻抗控制(eImpedance Controling),线路板中的导体中会有各种信号的传递,为提高其传输速率而必须提高其频率,线路本身若因蚀刻,叠层厚度,导线宽度等不同因素,将会造成阻抗值得变化,使其信号失真。故在高速线路板上的导体,其阻抗值应控制在某一范围之内,称为“阻抗控制”。7 F( y2 p& X* [+ q s" ^. B2 ^
( ?) m1 W% E$ W- e+ V
PCB 迹线的阻抗将由其感应和电容性电感、电阻和电导系数确定。影响PCB走线的阻抗的因素主要有: 铜线的宽度、铜线的厚度、介质的介电常数、介质的厚度、焊盘的厚度、地线的路径、走线周边的走线等。PCB 阻抗的范围是 25 至120 欧姆。
d+ C o! s( W# w" v) N
/ g/ g" s2 ]: H4 `. z# S5 R* a在实际情况下,PCB 传输线路通常由一个导线迹线、一个或多个参考层和绝缘材质组成。迹线和板层构成了控制阻抗。PCB 将常常采用多层结构,并且控制阻抗也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构建。但是,无论使用什么方式,阻抗值都将由其物理结构和绝缘材料的电子特性决定:
* O8 y. i" z3 V" `( x
6 M; ]2 p& T" J6 M信号迹线的宽度和厚度
8 _. {* w5 I% }, U! g7 C. X
* l' Y% w5 u* [迹线两侧的内核或预填材质的高度
1 u$ ^3 Q, [5 o; `* M; R) q+ g/ h0 p! j; U: b5 w
迹线和板层的配置
9 H, \( o6 j. X! h, ~$ R
! X; B3 n* c+ N7 x4 B3 l1 k/ V2 t内核和预填材质的绝缘常数. E" @, Z) r' p8 M( i6 e: f
, ^3 n8 j* W2 u8 q9 H' t
PCB传输线主要有两种形式:微带线(Microstrip)与带状线(Stripline)。
+ s$ [5 w3 n8 ]) X
6 t6 i; M2 `6 S微带线(Microstrip):
_ H, o+ t. H f$ Z0 \% F5 Y8 }6 R3 X, x% g% D( m8 B! s: X: F" D! e
微带线是一根带状导线,指只有一边存在参考平面的传输线,顶部和侧边都曝置于空气中(也可上敷涂覆层),位于绝缘常数 Er 线路板的表面之上,以电源或接地层为参考。
, y: J8 W/ |5 ]0 B
3 q) t% W9 @4 {; y
9 b0 A2 @ j/ ]2 B! u带状线(Stripline):
# q& _1 n9 j) W) u2 `0 R# O: t6 B1 }) Y# n
带状线是置于两个参考平面之间的带状导线,电介质的介电常数可以不同。具体的微带线和带状线有很多种,如覆膜微带线等,都是跟具体的PCB的叠层结构相关。: H% N4 Z" W3 U# D) U+ V
, x; h, h+ n0 @8 }3 j5 B& i
用于计算特性阻抗的等式需要复杂的数学计算,通常使用场求解方法,其中包括边界元素分析在内,因此使用专门的阻抗计算软件SI9000,我们所需做的就是控制特性阻抗的参数:
$ n0 p# q& P T, r
+ X$ T* X* I5 O) h# ~绝缘层的介电常数Er、走线宽度W1、W2(梯形)、走线厚度T和绝缘层厚度H。$ f# k1 a0 V" k" o
4 E9 D) M2 u- c; k! Z9 I对于W1、W2的说明:
/ B- t9 j1 m5 ]% @# m1 Q8 l3 e" V$ Y* R& b
计算值必须在红框范围内。其余情况类推。3 X; F6 H+ R; L& A+ ^8 c/ z& o
0 w6 t- k' @' \, C' Q K M下面利用SI9000计算是否达到阻抗控制的要求:
6 q9 p2 M. f0 `/ _6 S n& I9 e
. q9 D/ D9 i/ Q% C$ A首先计算DDR数据线的单端阻抗控制:
- e( O0 R1 U# p7 G! ]' A& T$ o+ P( t* V; C
TOP层:铜厚为0.5OZ,走线宽度为5MIL,距参考平面的距离为3.8MIL,介电常数为4.2。选择模型,代入参数,选择lossless calculation,如图所示:
, e; s* X+ R" J8 ?, L1 u7 d5 }- E3 B) O+ U) }; [, r- C3 ] D
coating表示涂覆层,如果没有涂覆层,就在thickness 中填0,dielectric(介电常数)填1(空气)。4 @4 Z3 f. D% K
3 r$ i% |5 q5 H$ J' l4 i
substrate表示基板层,即电介质层,一般采用FR-4,厚度是通过阻抗计算软件计算得到,介电常数为4.2(频率小于1GHz时)。
/ }8 E+ L2 t6 ?1 F) t& g4 j4 _2 T) b c, e2 t
点击Weight(oz)项,可以设定铺铜的铜厚,铜厚决定了走线的厚度。: C6 N6 o/ z) B+ W6 r
" l- i/ }% x5 ~: x
9、绝缘层的Prepreg/Core的概念:
* Z, S/ B( R& }/ p3 J
# A8 l/ K N0 J5 X& fPP(prepreg)是种介质材料,由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core其实也是PP类型介质,只不过他的两面都覆有铜箔,而PP没有,制作多层板时,通常将CORE和PP配合使用,CORE与CORE之间用PP粘合。/ {: @) t" d9 B- K
3 P v# i& v3 K( R5 C& ]& R/ S
10、PCB叠层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H% m: g- U2 Q( y" [$ ?6 X
- A7 D4 F! J; k3 N8 O$ K9 n(1)、翘曲问题6 ]2 ]7 L7 W1 ]$ n( K
0 c; q# I* A4 R2 _! L- `! B
PCB的叠层设计要保持对称,即各层的介质层厚、铺铜厚度上下对称,拿六层板来说,就是TOP-GND与BOTTOM-POWER的介质厚度和铜厚一致,GND-L2与L3-POWER的介质厚度和铜厚一致。这样在层压的时候不会出现翘曲。
, Y4 }3 c. ~( g0 S0 y) C7 L4 g* k( R+ c) K# S5 ` k7 s4 R
(2)、信号层应该和邻近的参考平面紧密耦合(即信号层和邻近敷铜层之间的介质厚度要很小);电源敷铜和地敷铜应该紧密耦合。( z4 X& q& |+ B7 d$ p# u& a* `: E
9 b5 v8 h4 h0 i- S1 |; ]' O6 Z$ t* s(3)、在很高速的情况下,可以加入多余的地层来隔离信号层,但建议不要多家电源层来隔离,这样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噪声干扰。
, |+ T7 C2 Q, e6 x/ \9 D) t
_, g" a+ W) T) `$ b* {- i/ _$ o(4)、层的排布一般原则:1 Z! M- I) I; s; v9 r
. J1 w; ~! h0 } t元件面下面(第二层)为地平面,提供器件屏蔽层以及为顶层布线提供参考平面;
8 @! w t0 A. s& b8 l: k8 D: F; N" X( X! l% E6 }
所有信号层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 |. |3 p: l* @( `, e' Z- k
9 [6 `. B* H0 i尽量避免两信号层直接相邻;
! f/ g1 n8 K8 E0 Q/ V& V m8 f0 U# k% j
主电源尽可能与其对应地相邻;
: p. _+ k- P& J( ]& _- J- F
. k C' |0 {5 ?- [兼顾层压结构对称。
5 Y3 f O4 W& o% Z+ e( I F1 a
5 D: ?7 n! s( H% l. V0 c$ D9 a对于母板的层排布,现有母板很难控制平行长距离布线,对于板级工作频率在50MHZ 以上的) V- @! ^- ]2 ^' M" C
& N' v# y- s0 o, A. B(50MHZ 以下的情况可参照,适当放宽),建议排布原则:9 u" S! U/ b! T3 K: c8 J1 [% ~9 ?
0 x; j3 L. r" L' K4 y. P" U
元件面、焊接面为完整的地平面(屏蔽);
& r* ^1 B0 m( l \( ~: U
5 O7 U/ g. H- L+ L8 V T. ^6 i8 z无相邻平行布线层;
' P9 Z1 \9 l: n4 F" [4 L/ D( g
) Z% T# e/ l1 b& ~4 ~% e/ K2 ~6 @! z所有信号层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 G2 i$ B! L4 H* k% D5 o& e
7 R: P) O2 V6 s5 I/ U a x' {
关键信号与地层相邻,不跨分割区。
3 n. d$ v) F3 a
" X9 E3 Q9 G" s3 F& L
. g1 ~+ ]8 [/ L3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