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q6 z& O4 i7 z% r6 K: H0 S
国产化替代选择国产品牌的时候,需要对同样的元器件各个层次的国产品牌都进行梳理,给各国产品牌都有竞争的机会,特别是如果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元器件,必须把排名前列的国产品牌都列举上一起竞争。2 P; R" x5 M C0 L+ ?6 G' b$ [
3 o. a2 _. g- |& z$ |8 y如果没有上面说的这个大策略,只是某些人自己找个关系户国产品牌,打着国产化的旗号进行国产化替代,实际上是不顾企业的风险,只想着为自己捞好处。: x% X; V6 ~0 m( i4 g
8 D) Z5 O7 F# g( p
所以,在对某种元器件进行国产化替代之前,国产化项目团队必须给出这种元器件的进口、国产品牌全景图,进口品牌与国产品牌的差距,国产品牌在整个行业的地位,各国产品牌的行业地位等情况。要对国产品牌的地位进行分梯队。
" H9 ?0 U3 [* P" J8 D5 J+ D: l: Z
然后,评估国产品牌替代风险大小。如果认为国产品牌替代可行,还要细化能接受的国产品牌的哪个梯队的。比如说评估认为只接受第一梯队的国产品牌,那么第二梯队及其以后梯队的国产品牌就不能参与替代。
. `3 n$ ]& ?' P, n
; {+ y7 g _7 @在决定了某个梯队的国产品牌可以替代之后,对于同样梯队中各品牌的选择,我觉得倒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公平,有关系的品牌可以优先考虑,只要这个品牌是符合公司筛选原则的。同一种元器件有多方同时提出自己的关系户最好,这样能起到互相竞争、互相监督制约的作用。允许引进关系户原因有:如果有关系户但选择了主推非关系户的品牌,那么在后续的相关环节中,会遇到各种刁难阻碍,导致引进新品牌的进度困难重重,效率底下;相反如果是关系户的品牌,相关人员可能会在资源投入等地方更积极,提高效率。其实即使你们公司要求不能引进关系户,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是不现实的,找关系户几乎是肯定的,只是相关人员会做得更隐蔽,我认为与其背地里搞还不如公开搞,公开搞的话,以后关系户供应商出了问题,反而可以让相关人员承担部分责任(至少职业名誉有可能受损),否则鬼鬼祟祟的弄自己的关系户人你都无法公开谴责。8 s N) b' e/ G
) Q, u3 m8 d) t _7 M0 B9 O
假设国产品牌选择的是关系户的品牌,这个品牌可能不是最优的而是次优的。由于关系户有可能从中获得了好处(或直接的经济利益,或人情等),大家肯定都会担心关系户的品牌性价比很差。如果没有控制措施,这个是很正常的结果。所以,即使内定了选关系户的某个品牌,也要拿其他的品牌一起竞争对标,比如说如果关系户的牌子比另外的牌子差一些,那么价格就必须有优势,服务上的要求也更好;即使关系户的是最好的国产品牌,也要找个对标的竞争对手在价格、服务等地方来比较,不能差得太离谱,等等。这些条件是合情合理的条件,如果关系户品牌满足不了这些条件,那么也不能进来。事实上一个新品牌进入一家新公司时,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不知道哪些环节哪些会有障碍,哪些环节要打点,他们的报价等还要留有余量来预防后续的打点成本,但是一旦比较形势比较明朗了,反而可以报比较实在的价格了。所以即使是关系户,也可以通过竞争把性价比谈到合理的水平。
) c1 q% o% i* z4 u5 {$ v3 k0 @0 T y, S$ F
对于最核心的元器件,比如说技术特别复杂、成本占比特别最高的元器件,建议企业老板(最大股东)要参与评估,因为这个是涉及公司生死存亡的或者严重影响公司利润的元器件,必须是战略性重视。
/ u' K) Z& a! q7 {$ E: k* Y ], b; n( N& T; Z8 m
必须注意的是,对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元器件,国产化替代必须是从老料号开始做替代。同时,国产元器件的采购比例必须由小到大逐渐加大,不能一开始就上很大比例,而且到最后也不能一刀切完全不买进口品牌,否则一旦国产品牌爆发质量问题时,就没有补救措施了!
* E, t3 D7 i" Z7 n l
* j2 ]* U8 E# H: |0 H对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元器件,在研发选用新料号的时候,也不能只选国产品牌的元器件,新料号下至少要有一个进口品牌,同时也要保证进口品牌一定的采购比例。: x0 P# p m" a, ^
; n% i% r/ a6 M0 C最后谈谈国产化替代品牌出质量问题时的处理策略。
$ f* J7 i! W6 a% O0 ?. o+ q% h) ] W/ X: F( x, M0 [
元器件出质量问题是很正常的,即使是最好的品牌也有可能出质量问题,更别提国产品牌了。所以出国产化替代出现质量问题是正常现象,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8 r, E3 Z3 ?) V7 X! g: U8 d% s- ?6 b
对于某种元器件出现批量的质量问题时,有以下两种策略:1 a) A# `6 m! I2 g9 ] o
; @% [! d1 V- W
1、如果你们公司的失效分析水平不是很高,可以采用一旦出现批量性质量问题,就淘汰这个品牌的策略。当然可以根据公司承受质量问题的能力,选择出现两次批量性质量问题才淘汰的策略。如果你们公司的失效分析水平不够,建议出两次批量质量问题是上限,事不过三,否则有可能会被这个牌子害死的。
, o8 D9 B* {0 `1 Z1 l* X3 s7 q" a. i q3 {; y$ J3 _ P
2、如果公司有很强的失效分析能力。那么出现批量性质量问题时,只要分析清楚失效原因,然后评估这个品牌是否有改善能力,没有改善能力的淘汰,有改善能力的辅导他们改善,使国产品牌质量螺旋式上升,这才是国产化的最大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