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个人绩效支撑组织绩效,组织绩效支撑企业绩效。企业绩效、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之间,绝对不是简单加总的关系,而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互动的结果,是生产关系成就了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应将管理重心聚焦在组织绩效,以及组织之间、个体之间的关系互动上。 I U. d3 O7 |; D* W9 U
# T: {8 \4 F# |0 d$ P o `! m# H01
8 i0 U8 f, U0 R+ l N) S7 [ e! ~( R
管理组织绩效远比管理个人绩效重要6 T% B# U' h m# _
/ [0 [0 l! `( A, {- G- T
6 F) `7 X: C" O6 | G+ w8 r华为把员工分为作业类员工和目标责任制员工。作业类员工关注的是标准化的工作任务,工作方式是在各自的工位上完成特定的动作和动作组合,价值体现是计件。这类工作的特点是分工比较明确,不需要太多的合作,产出和他们的工作时间正相关,因而价值相对较小,是一种静态的任务绩效。目标责任制员工则不同,他们不是各自单独开展工作,而是通过流程,以角色的方式集合在一致的目标下合作来完成一个完整的交付。这类工作已不是动作和动作的组合,而是专业与专业的互动,共同创造出一种动态的关系绩效。
9 {. j* R2 W1 i2 Q
" Q) Q v# o, G. Z/ ~: O K
) L q/ J0 {8 f" H2 t# m# d; q8 A' E3 a, h( y9 y
1,关系绩效可以放大每个人的贡献1 l* D+ {5 }/ d6 ?; M& S& z# g8 j
9 Y% M! p9 T& q: X' f ^" }% X
/ `, O+ |& S9 a1 D5 O a8 u* S1 r5 C) ^. U! I
前面提到了华为“铁三角”流程型组织模式。“铁三角”的一致目标是成功获取项目,项目组所有成员统一在这个目标下,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如果项目成功了,项目组依据公司事先约定的规则可以获得项目奖,所有成员根据贡献大小论功行赏;如果项目失败了,项目组成员即便付出再多,也只有苦劳和疲劳,而非功劳,自然也就得不到奖赏。
9 Z1 f! {5 c1 d* T
: H# I! y! ^7 @7 `, z' b; z% s4 s( S+ v
+ a& n( x9 z0 e. a. z3 c6 F( M, l5 h& t7 |& ^. \) X7 q
“铁三角”是目标责任制的典型模式。在“铁三角”的运作模式下,表面上看每个人的工作都很平凡,但是把大家的工作集合起来,却可以创造出无限可能。一个几十个人的团队,可以获取数亿美元甚至更大的项目。“铁三角”就像一个放大器,放大了每个人的贡献,这就是关系绩效。但如果我们把项目的成功全部归功于“铁三角”,那就错了。“铁三角”就像冲在前线的海军陆战队军人,还需要依托后方的大平台作战。6 Z' G; v, {4 `0 \2 ]% ?0 _; b9 _
. l2 A; u( f8 u
3 n- w: T3 I7 N' p3 G! |
* _8 `) |& G0 p1 z& k$ z华为提出的“班长的战争”其实就是指大平台作战,前线呼唤炮火,后方提供支援,这样整体运作效率最高。因此,前后台互动也是一种关系绩效,在后台的支持下,前台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放大。看似前台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后台的功劳,后台也理应分享其中的价值,这就是华为的获取分享制。
9 e! ]/ q+ n, b
' Z" N2 v3 V: g$ V- k4 ]: X9 ?* { & w, w" H4 B& T
8 k; I6 R* [ I
2,组织绩效远大于个人绩效9 w. ~9 @: R+ Z: ^4 K0 ]9 J
! l% r7 d; k9 d _9 M
C: W- v, w. a* O' j: E
7 }4 ^/ S% m3 P3 V: `8 F2 `/ f组织绩效的本质是关系绩效。为什么管理组织绩效远比管理个人绩效重要?我们以石墨和金刚石举例。石墨和金刚石的化学元素都是碳,但由于结构关系的差异,两者的硬度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个人绩效是微小的,关系绩效才可以取得大成就。要想超越平凡,唯一的途径就是组织协同。* I5 n6 t7 ^( }# X$ e i0 D3 \7 F p
, ^2 U1 [( \7 R7 R7 t ' R' d! U O' F, E% T
5 _' T& |3 d, K$ x
在一个企业当中,流程绩效、部门绩效和团队绩效统称为组织绩效。流程和团队是把不同专业分工的人整合起来达成目标,部门是把同类专业细分的人整合起来达成目标,部门绩效是从流程绩效和团队绩效解码而来。流程和团队的工作任务由不同的角色来承担,角色由各部门设置的岗位来承接,角色和岗位的绩效可以统称为个人绩效。
8 G- e$ ^6 G# S7 Z$ {9 ?3 _7 b$ j/ U/ J; {% j( g: W6 |
0 N0 D2 G# f% D
7 |0 I5 X% d3 ?6 T正因为组织绩效远大于个人绩效,在设立组织绩效目标的时候,就要防止出现个人能力认知上的障碍影响了目标的制定。具体的解决办法是:根据外部的市场和机会来定目标,而不是根据内部的资源、能力和条件来定目标。
- L% ^) `: g) q0 _
) v0 \( Z! T! z& _' A, ]/ Y
- n% H2 ^( T) G& z( V4 Y5 c8 Q+ R
华为的一位高层曾去海外分支机构出差,见到分支机构的领导就说:“现在市场的机会窗已经到来了,如果你们年底目标完成情况达不到公司期望就下课,达到了公司期望就提拔。”海外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一听,就问这位高层:“那么公司的期望到底是多少啊?”这位高层说:“这样吧,你在手上写一个增长率,我在手上也写一个增长率,如果你手上的增长率低于我手上的增长率,你现在就下课。”海外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一听,哪里敢写少啊! 一咬牙,写了个增长率120%。两个人把手伸出来一看,结果这位高层手上啥也没写,只说了句:“行,就按你的办吧!”结果海外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一听就惊住了,心想:这一年有的忙了!
; j' v) Q9 Y+ I% G
9 R: H3 A- G+ ? & F# } O5 H1 W
w) \/ N# P1 y. i当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也说明华为的组织绩效目标一直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年初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但到了年底,大家居然都能完成,这也算华为快速增长的一个原因吧。
8 K9 W3 W4 E& e7 d9 T8 B' \9 o/ c3 h5 `1 h' h
$ s" b- u y7 T3 n) j) F% C+ @* }( J( K$ ^) R- }& g4 F4 e
3,单纯个人绩效管理模式限制企业的成长
4 u3 ~1 z5 _) W7 L m6 R7 q, M1 c$ ^/ Y. Y; z1 d
5 ?+ I) \: Q& K f8 C
( F/ K: O8 B$ d: Z- v华为为什么反对提成制?因为单纯个人绩效管理模式限制了企业的成长。
' h2 x6 f J& \/ Y: j* l9 }' y: V2 {0 U* q, y
% L! e' w3 a) `4 `: e
0 ` K5 }5 e ?% Y有一家外贸企业,一直实行单纯的个人绩效管理模式,销售人员采用提成制。这种方法看似有利于业绩增长,事实上这种方式只在市场拓展初期有效。9 @0 @' f/ O# u* g* N2 H* E. V
8 b9 B+ K: B: O+ {
" A4 B5 I7 n0 S1 \, J
& N, a7 J+ N, g- {4 ~3 D由于每个营销人员管理的客户数量有限,他们进一步发展客户的意愿就会随着手上客户数量的增加而递减。他们的利益被绑定在既有客户身上,结果企业竟然找不到合适人选愿意出来担任营销主管。因为担任营销主管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客户,放弃自己的客户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但没有营销主管,营销平台的能力和队伍建设就成问题,平台和队伍建不起来,每年业绩就一直在原地打转。
$ I2 _; x, `8 P# ?! U% M# C0 {. d4 d
+ X; J+ K. ?, _& a2 h: b
8 {2 J% Q: ~1 g P9 c* J- q
企业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改用组织绩效管理模式,痛下决心,进行一次大手术式的变革,通过组织设计、职位薪酬设计、组织奖金包设计、管理岗位竞聘、老客户信息一次性从个人手里买断等措施,彻底打破了原有的运作方式。变革后,企业内部立刻涌现出一批新的管理者,结果一个季度就完成了历史上差不多一年才能完成的目标。! `' p2 F' U3 E _; Y% y
2 U d, b9 |% m- O5 j5 l
+ X5 o* |3 q4 D" ?0 p# P( u0 R; c+ [$ b5 {
所以,实施绩效考核,关键就在于构建一个良好的绩效管理模式。在一个企业当中,如果没有相应的考核体系,没有优胜劣汰,就会造成生产力低下,甚至使企业业务停滞。而严法厉行、高压管制等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9 X1 k2 Q/ ^0 ^9 r
7 V3 E n. U& X# x! S0 {$ H
0 W7 @1 ~ e5 Z
' u1 e" o p4 E/ B6 ?, f( Y3 O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应该像疏浚的河道一样,员工就像涓涓流水,自然、蓬勃地朝着一个方向奔流不息。而企业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制定一套切合自身实际的绩效管理系统,建立起严密的、合理的考评体系,使考核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S( b" `4 h! Y
- h/ A M: N9 C3 q# w' `0 f
( U [1 c, C3 P7 |1 Z! G9 h
02! K# [' e$ p0 u8 R& G. l
. ^4 O/ r3 u0 v! X8 Y! j
组织绩效在于“核”,个人绩效在于“考”
" A' N: Q2 F( L; E8 V: Y% U
- Y5 @- V& o: @/ w# ?
( ]. |5 p6 N9 a7 ?" v我们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关系。假设我们现在组建一个团队到山东烟台买1000 亩地种植苹果,组织绩效指标就应该是收入、利润等。这里要注意的是,产量不能算组织绩效指标,产量是过程测量指标,因为产量高不代表卖得出去、卖得好。可以看出,这个组织绩效指标是结果导向的,蕴含着可分配价值的指标。组织绩效指标里如果包含了其他不可分配价值的指标,就像给猪肉注了水,容易出现虚假繁荣。
, @7 F( Y, p- `- m' m$ g
" f% Z* R, C2 F: p+ ^( N
6 d# m0 _# X& R. c$ {# t8 }3 }, d h; d, [
1,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关系6 N M& Y l, N5 r
" I" \5 o) J# q% b9 x0 y9 H& R
# Y- E! L' k/ ^7 Z$ d+ }* i& ]# v; m/ C4 Y# P5 a
在一些企业当中,为什么会出现各部门组织绩效好而公司业绩却不好的现象呢?原因就在于组织绩效指标设计出了问题。组织绩效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各部门到底产出了哪些可分配的价值。组织绩效指标要求客观且可量化,所以组织绩效理论上只需要“核”,不需要“评”。/ P% N$ Y2 {+ X1 k% U
/ C& }& I" A* l( u
$ j* o% V$ F8 Z& K
6 o: V, n' {( u9 g9 a1 S组织绩效确定以后,个人绩效就是要回答个人如何有效支撑组织绩效目标。达成个人绩效更多的是业务层面的承诺。& y9 _! P6 Z4 P0 P
1 ~* b" U. o/ g% e& l8 Q
; p% b/ s) d: M" @: q! b
: |* A; U9 G0 w) t v9 S9 Y( I比如,张三负责给苹果树喷洒农药,他的个人绩效就可以从4 个方面进行制定。首先,他要预防虫害,所以在他的个人绩效指标中,必须有虫害率指标;其次,他必须保证农药剂量不能超标,超标了苹果卖不出去,所以得有剂量指标进行约束;再次,他要有人均效率指标;最后,他要考虑引进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以提升苹果价值,即改善苹果价值指标等。
9 }$ X+ b) J" U% m( u L+ _
* r }$ I$ O [1 J
. [5 h: ?2 Z- d5 m, Z- S9 u [6 A) ]6 _5 N+ j
以上这4个方面,都是张三的个人绩效内容,我们就把它们统称为PBC。在PBC中,有些是可量化的指标,有些是难以量化的举措;有些是包含可分配价值的结果性指标,有些则是比较间接的结果性指标。在PBC 中,结果性指标一般作为考核项,其他则作为考评项。所以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不同,个人绩效是“考”和“评”相结合,定量的要考,定性的也要评。
3 q0 B) o' D1 V* e; s% f0 E1 O% z
3 k# k4 v# [" a * A$ l+ L1 }# i; f, Q! m/ \$ r
0 X6 c9 R0 s$ p% `, v$ i4 b) a但无论如何,个人绩效都必须以“考”为主,以“评”为辅,“考”的部分占70% 以上,权重才合理,否则“评”的权重太大,又会出现长官导向。
# h4 g/ `9 a3 F2 l9 c9 o, j, D# w, ] I J1 G% w- `" j; P3 B0 z
9 W6 B' F* v1 K8 F9 V0 ]. X: R: ]2 s9 ^4 \6 R4 L4 p- C
2,组织绩效设计牵引绩效目标达成) k3 |: r( x" C
9 n) i/ f& \7 U. @ v) o! W
0 J( u3 K* r6 f
0 |; O7 V$ `/ G
组织绩效考核要与企业发展的阶段匹配,所以,组织绩效的设计必须是牵引而不是抑制业务发展和绩效目标达成的。华为把组织绩效目标设置为底线值、达标值和挑战值三档,其中,底线值大致为达标值的80%,挑战值大致为达标值的120%。这个设计背后的考量是:公司总的期望是达标,但组织之间是有差异的,有的可以超额完成,有的可能完不成。完不成的组织,公司希望它们至少要守住底线,否则对总体目标的达成影响太大;能完成的组织,公司希望它们适当超额,以填补那些完不成的组织造成的差距。
& H s2 `3 U) V) A
* m% K3 @( s$ V# d. J) u7 c( I4 ]2 T
& q6 P# {$ A$ X
! m y: W( Y9 `$ {要达到这样的管理目标,公司在考核应用上必须拿出强有力的办法,越过底线的,要有惩处措施;超额完成的,要有更刺激的奖励方案。比如,在市场导入期,考核销售组织就要避免用收入、利润这样的考核指标,因为这个阶段它们正在“洗盐碱地”,让它们有积极性的办法之一是战略补贴,同时把它们阶段性的市场目标与战略补贴挂钩。在市场成长期,可以考核销售组织的收入和回款,但不宜考核利润,这个阶段要继续鼓励它们做大规模。在市场成熟期,可以均衡考核它们的收入、回款和利润,牵引效益和赢利能力。
; Q+ `. p' {; y5 g0 d8 Y! s8 D
, m: ^: \. b2 d" w; c3 O, |# r
0 c1 O! x; R6 w) I
* h3 }3 \# N! o7 z# |再比如,对于产品线组织来说,在市场导入期,产品线组织应加强收入和销售毛利率考核,但不宜考核利润,目的是牵引市场放量。在市场成长期,可以适当加入利润考核,牵引它们有质量地扩张。在市场成熟期,产品线应加强成熟产品的人均效益考核,以牵引它们将研发人员迁移到新的产品领域或公司其他领域。: S5 J% c* P+ n
/ c. z* h8 ]' H4 p5 v4 f) ?
+ Q' d; ?+ b8 ~3 ^) X) h$ h/ R( D1 f- \; K
总之,组织绩效考核必须先搞清楚企业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要什么就牵引什么;不知道要什么,考核就会迷失方向。
9 H6 x$ r2 R) G5 p9 `+ I
# `: T) c6 ]2 w1 A4 E
( v, d5 B* ?, {! c& s, h5 y6 U0 S" c6 J) H U
企业一般用平衡计分卡作为组织绩效管理的工具。需要说明的是,平衡计分卡其实是战略管理的工具,企业通过平衡计分卡的4 个维度(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来定义战略目标。平衡计分卡运用在组织绩效管理方面,要注意不同的组织承接战略目标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千篇一律地从这4 个维度来定义组织绩效。各组织单元要从战略目标中提取与它们有关的方向和指标,从不同方向支撑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 [3 q4 `4 \1 d% r- B1 Z! B& }: w( B0 q* Z
$ |& Y% p# ]& H) x" ~
. K7 a/ A& ~+ @* r, l
3,个人绩效考评要“考”和“评”相结合6 p5 m% i0 M) n, Q, x8 A8 a
" A4 a$ ]! W) K/ g* W. R+ M( V0 ?7 A' K) j, m( a( L
+ E9 l" j/ h+ f: C4 y( t
正如前面所言,组织绩效本质上是关系绩效,因此个人绩效考评要尽可能地调动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互动。而“考”和“评”相结合的个人绩效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考”要聚焦核心目标,确保责任结果达成;“评”要引导全面责任履行和适度跨界,确保组织节点之间无缝连接。
B2 u. T8 E' B; {. Z. D# ^5 t* A- z1 C" d. ~7 `
( O Y A- w5 P+ U
1 M# R: l/ P: B/ q. S& p# p# R) m' c
“评”的部分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PBC 中关键过程承诺部分;责任范围内未纳入PBC 的部分;岗位或角色之间的灰色地带,这部分要鼓励大家去主动跨界,避免出现三不管的工作空档。对个人绩效采用“考”和“评”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期望组织尽可能达到足球场上的运动效果,每个人既要守位,又要补位,共同演绎一场攻势足球赛。
) a6 w3 O2 q# X! Y3 v- |; F* R5 g1 [# X U# i% K
/ C. P: y+ e/ E3 G0 n( o, e6 ~ K: I( Q- [8 g! j' N) G2 C
在华为,目标责任制员工采用相对考评的模式,考评结果一般分为5 档: A 表示超出挑战值,B+ 表示在达标值和挑战值之间,B 表示在达标值附近,C 表示在达标值和底线值之间,D 表示在底线值以下。
|* O" Z( c: ?) {
1 D8 \1 K" ^8 B+ y% x5 z. c7 U - T& S8 o$ }. O% o. A# I, M
5 }6 L8 ]( z% J8 K" ?6 g' r' n
那么,个人绩效考评为什么采用相对考评而不采用绝对考评呢?这里就涉及一个定价问题。企业的业务活动频繁且复杂,变化是常态,业务颗粒也不标准。如果采用绝对考评,必然涉及对每个业务颗粒进行定价的问题,这绝对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管理成本高不说,合理性就让人存疑。如果每个业务颗粒只有定价了才去做,内部的运作效率和业务响应会成为大问题。3 w) n/ M; j: F% x9 S% C
, w/ W* j, E$ q! O+ E
2 @: @* B1 b, s; w( k- b9 K' U- O
0 M7 W' a D9 X基于这样的考虑,采用相对考评就能起到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和响应速度的作用。考评的目的是应用,考评结果分档可以为后续应用提供前提,比如考评结果为A 或B+,说明业绩超出预期,应予以重奖,是晋升的首选对象;考评结果为B,说明正常完成了业绩目标,可以有一定奖励;考评结果为C,说明没有完成业绩目标,不应奖励;考评结果为D,说明不胜任工作,应纳入不胜任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