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上海一次西门子供应商的培训课上,学员面对客户投诉产品破损是厂商责任还是物流商的责任争论不休。作业职能部门情有可然,而如果做为供应链管理者来看,则是理解失误。供应链管理中,客户的需求常被理解成对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而非对于供应链的需求。结合五年培训数百家企业的反馈总结和归纳,客户对于供应链的需求无非在于以下方面,本文对迫切度最高的四点进行动因分析与提出解决策略。
" R. ]3 T3 [* f4 v/ `8 L1 q) H: h+ H1 V+ b9 }0 C6 Z+ p
需求一:减少补货前置期(LEAD TIME)
8 Q1 c. }6 n, G7 s W `% K+ E2 P5 D6 q! k
无论是制造型企业,还是流通型企业,对补货前置期的压缩要求可用“永无止境”来形容。因为补货LT直接关系到自身库存水平与风险承担。在我一篇关于供应链管理之本的文章中曾指出---供应链管理的本质乃库存的有效移动。有效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时间、地点、质量、数量、对象、产品等指标的合适性,否则导致供应链的波动,增加了浪费。结合个人经验,补货前置期通常有以下六大手法来提高:2 T+ j7 R# q' R" ~( w! |: x
( G+ Z/ k# `2 Z9 c! Q一是减少订单 P/O波动性。特别是MTO(按单定制生产)模式下,LT本来很紧奏,你一波动,就导致系统重新排程,不稳定性增加。做好这一点,需要采方对物料分类,对物料根据需求特性设计合适的库存,无论终端如何波动,传递到上游的需求是平衡的。* M: w3 a4 g' o* u3 q7 l6 |: L' Q
$ u: j7 D' y; K1 }
二是缩短整备时间 Set-Up time。整备时间改善将增加排程弹性,如可以购买新设备、机台重新设计变更、使用电动或气动辅助设备、安装快速夹持设备、IE改善、使用标准零件工具来实现。不做大额投资,仅通过软性管理技术将获得不错的效果。
N( @6 T' R, s
* r8 z8 L, m. \三是解决生产线上瓶颈。如果在前工作站前安排缓冲(BUFFER)、控制材料进入瓶颈工作站速度、缩短整备(换模)时间、增加瓶颈工作站产出量、调整工作量分配、变更生产排程等软性管理技术可获得不错的改善效果。
, b$ W. h7 Z( [- u
6 [' y8 T8 h. k: l# t% {四是管理运送时间。可以从改善距离、频率、运输模式、3PL选择、空间利用率方面来改善2 f* h' o, i2 }6 A$ ?
. m4 t; q5 C9 M8 A2 o
五是压缩信息处理时间。如尽量开发EDI(不同行业软件已廉价,实现不再是大公司的专利)、利用BAR CODE技术自动识别、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减化审批流程等来实现。
- f& ~1 U4 G6 m) |; i7 i3 t) E' r. n" _
六是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如信息系统直接对接,获取客户需求计划、设置最低最高库存、寄售制等来实现。/ i) t: h" f) @' W; m
: u& E, j1 i5 q/ H) \
$ }! q; [) l& T
8 d. n* r! J7 n$ U0 p1 N6 W
需求二:紧急交付。终端需求随机性是任何类型供应链管理都不可回避的,问题根源还是库存责任承担。从事供应链领域十余年,仍未一个彻底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倒是可以提供一个思路:一是规避;二是减少;三是应对。规避紧急交付就是管理需求,这是供应链管理者的首要责任,而非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抱著铁路**各管一段思想,天天忙于应对就不足为怪了。在我服务客户中,好多公司都实施了S&OP项目,可以缓解部分压力。从减少紧急交付数量来看,最简单方式莫过于合同约束,增加库存来应对。应对紧急交货常见手法就是设分库。当然,只是对少数VIP客户,有响应的价值才值得。所以我常提,供应链管理不是交付及时性管理,而是交付柔性能力管理。# I& s) Y' ^( ?1 b/ b% F
6 G4 l# E, a4 v" V$ K
% t4 G. i K. O$ F* o. x; a# h( p b& N7 `0 m
* _3 B" ]: e1 G% c! F
需求三:退货逆向物流服务。很多客户希望一旦送货货车上有空间,就能把退货商品放上去运走。而实际操作中不太现实。因为供应商多采用第三方物流,车辆往往受第三方物流指派,职能单一,单票送货任务完成就被派往一个工作点,而非客户一厢情愿所想就能实现的。
2 w8 \6 G$ }* _7 C) t; I
! _1 B# @. I" ]% X& \0 F4 F, f # M6 m& I8 `3 p
5 M k. X. I( ~- g! h* {# f
需求四: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客户当然这么想,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库存风险转嫁的做法,在客户需求地附近设置仓库,按客户机求设置最高最低库存量,根据客户需求快速响应。从企业角度讲,则是分散了库存,导致库存基数加大。执行起来也困难重重,一是产品生命周期终结最终库存谁来买单?二是最高库存究竟多高是合适的?三是真的值得这样做吗?四是信息系统能实现无缝衔接吗?如果能明确这四个问题,方可减少VMI风险。0 S, r2 |$ O4 p9 ^' W. X P# o7 @
" G; a- c% R& }! p 3 t& X" K- V& b( z+ b) `% _0 t
+ c$ ]0 F* q; I1 z U2 b( P
以上四个客户需求,是笔者服务数百家公司常见问题**,而不仅仅只是这些,还有比喻希望对电商客户提供D2D;共同参与预测过程;所有问题对接一个对接人;还有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减少包装破损……这些理应该做为供应链管理人士基本出发点,尽管你的优先级有所不同,无论如何,将其作为自身供应链能力提升目标都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