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印刷导线宽度选择依据: % e. c! L" M2 ^' f( M- u" h! c! ~# A+ G
印刷导线的最小宽度与流过导线的电流大小有关:
1 A. H% g/ |0 Q* o+ g& q i1: 线宽太小,刚印刷导线电阻大,线上的电压降也就大,影响电路的性能,
# m6 Z% Y6 j2 L* w$ Z; o 线宽太宽,则布线密度不高,板面积增加,除了增加成本外,也不利于小型化. & j6 R4 a' s4 t K0 F* Y. p; o
如果电流负荷以20A/平方毫米计算,当覆铜箔厚度为0.5MM时,(一般为这么多,)则1MM(约40MIL)线宽的电流负荷为1A, - J- f- O* h1 x9 |! t& x6 l
因此,线宽取1--2.54MM(40--100MIL)能满足一般的应用要求,大功率设备板上的地线和电源,根据功率大小,可适当增加线宽,而在小功率的数字电路上,为了提高布线密度,最小线宽取0.254--1.27MM(10--15MIL)就能满足.
. S2 ~" n4 Z; `* F4 S; \8 n 同一电路板中,电源线.地线比信号线粗. & e. i# t5 d0 {* k4 v. w
2: ~# ~3 ^( s' T9 y) T: v
线间距:当为1.5MM(约为60MIL)时,线间绝缘电阻大于20M欧,线间最大耐压可达300V, 当线间距为1MM(40MIL)时,线间最大耐压为200V,因此,在中低压(线间电压不大于200V)的电路板上,线间距取1.0--1.5MM (40--60MIL)在低压电路,如数字电路系统中,不必考虑击穿电压,只要生产工艺允许,可以很小. # u4 F8 T! ?$ c* J; Q/ m8 A1 }' o( Y
3: 焊盘: 对于1/8W的电阻来说,焊盘引线直径为28MIL就足够了, ( l7 s% A) @0 v4 O
而对于1/2W的来说,直径为32MIL,引线孔偏大,焊盘铜环宽度相对减小,导致焊盘的附着力下降.容易脱落, 引线孔太小,元件播装困难. ) O: W1 ^ h) N5 Z; P% d
4: 画电路边框:
8 v4 p1 Y0 w8 A. J/ z' h# x# ] 边框线与元件引脚焊盘最短距离不能小于2MM,(一般取5MM较合理)否则下料困难. $ d3 G) n) o- g3 T- r1 ]
5:元件布局原则:
5 |2 w5 {: P* O" r2 A- \ r+ t& [/ M A 一般原则:在PCB设计中,如果电路系统同时存在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以及大电流电路,则必须分开布局,使各系统之间藕合达到最小在同一类型电路中,按信号流向及功能,分块,分区放置元件. # h) y" _+ X# Q% `; _
B: 输入信号处理单元,输出信号驱动元件应靠近电路板边,使输入输出信号线尽可能短,以减小输入输出的干扰. " v( Q1 i# n3 K% J: Z/ H! g5 g
C: 元件放置方向: 元件只能沿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排列.否则不得于插件.
) Q+ F: D8 T0 ?3 ~3 w* B6 X9 H D:元件间距.对于中等密度板,小元件,如小功率电阻,电容,二极管,等分立元件彼此的间距与插件,焊接工艺有关, 波峰焊接时,元件间距可以取50-100MIL(1.27--2.54MM)手工可以大些,如取100MIL,集成电路芯片,元件间距一般为100--150MIL
" t) e7 @8 h. R3 B- g/ a& e* h E: 当元件间电位差较大时,元件间距应足够大,防止出现放电现象. % O! k \9 [) K
F: 在而已进IC去藕电容要靠近芯片的电源秋地线引脚.不然滤波效果会变差.在数字电路中,为保证数字电路系统可靠工作, 在每一数字集成电路芯片的电源和地之间均放置IC去藕电容.去藕电容一般采用瓷片电容,容量为0.01~0.1UF去藕电容容量的选择一般按系统工作频率F的倒数选择.此外,在电路电源的入口处的电源线和地线之间也需加接一个10UF的电容, 以及一个0.01UF的瓷片电容. - A; j; [8 c# a' X: X' N; I
G: 时针电路元件尽量靠近单片机芯片的时钟信号引脚,以减小时钟电路的连线长度.且下面最好不要走线.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