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网站域名变更的通知
查看: 5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NAND Flash] 2D到3D的发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9-2 15:07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9-3 11: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为DRAM领域绝对的霸主,三星在3D NAND上也持续发力,V-NAND基本上每年都会迭代。而且在3D NAND上面还会借鉴DRAM的某些神秘工艺。

    ) u/ p# ?4 t4 o( c( p. p5 @4 r

    6 u8 z: T; `4 C! n" ^
    02
    # h# H9 g0 V3 S; _' ?) G6 k8 h
    2D变3D
    & s6 g: X2 ~! {

      q* Y  [9 D: U5 B通过上面几张图简单了解一下2D NAND是如何演变为3D NAND的。① 2D NAND Structure② 2D NAND中间拉伸,分为两段③ 把2D NAND折起来④ 把2D NAND竖起来⑤ 把竖起来的结构排成排就是3D NAND& M8 G, @* _8 g6 T
    03
    . g) \+ `; E3 J9 f* I# \2 l
    千层糕(3D NAND)
    3 V" a3 ]/ [2 v! t# ]5 a
    上一章只是帮助大家理解2D→3D的结构是如何演变与过渡的。实际上3D NAND的制作过程其实也很简单,总结下来就两个关键步骤——打洞填坑。不过在打洞和填坑之前,需要先做千层糕(叠层结构)。下面将以三星48L V-NAND为例,简单介绍3D NAND的制作过程。
    ) {; J* a. |; y) p# ~/ F
    关于叠层需要补充说明的是,V-NAND是Channel First工艺,意思就是Control Gate(W)后做,叠层是SiN/SiO/SiN/SiO...而BiCS是Gate First工艺,叠层是SiO/W/SiO/W/SiO/W...不过等等,为什么是54层,不是48层吗?这是因为上下各有3层Dummy3 L) s; m% h& J& E
    04
    2 F, H% C( b( F) }/ X
    打洞(刻蚀)
    0 L4 M1 l. a3 H+ n5 l# Y& u
    千层糕叠好之后,就要开始打洞了。打洞(刻蚀)的工艺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1. 无论是V-NAND的SiN/SiO,还是BiCS的SiO/W,刻蚀的时候可能均需要切换气体。同时,因为后面还要填充,刻蚀的时候要同时考虑侧壁的均匀性以及Over Etching的问题2. Channel Hole的平均直径只有100nm,深度却有3.8μm,深宽比高达40左右。而现在已经大规模量产的9XL 3D NAND深宽比可能会超过60。而如此细长的Channel Hole,非常容易打歪...

    3. 出于排列密度最大化的考虑,Channel Hole肯定是越圆越好,同时以类似蜂窝状的方式排列。不过干法刻蚀虽然号称均匀性好,但也不能避免靠近上表面的地方比底部宽(CD: top 120nm/bottom 72nm)。另外,Channel Hole Top面的位置其实还蛮圆的,但越靠下面就越不圆了

    05
    - G) W' [8 x8 ]3 z4 i
    填坑(沉积)
    3 e! U) `1 s' D* j7 I
    洞打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填坑(沉积)了。
    Channel Hole的填充材料简单来说有5层:SiO/A-Poly/SiO/SiN/SiO,每一层都非常薄,必须用ALD来做。Channel Hole里面的ONO(SiO/SiN/SiO)层是用来存储电荷的(Charge Trap)。电荷存储层做好之后需要切开,即把Channel Hole Group隔开,同时也为Control Gate(CG)的沉积做好准备。切开后先把之前的SiN夹层吃掉,然后用W塞满,这些平行的W即是WL(CG);然后用SiO把这些WL们挡住,再填上W作为CSL(common source line)。具体过程如下图。
    ' e6 s' q6 Q, `1 a$ N% P+ O% \
    06

    # {' v6 U1 A8 V. m5 [
    超越100层!
    0 j: R* T9 d' A# [" S% u% S2 e+ Z

    其实3D NAND从首次公布至今,除了层数上的增加,材料体系和其结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努力的目标无非是:更好的利用空间、更快的读写速度、更大的吞吐量以及更好的数据可靠性。篇幅有限不再赘述。而3D NAND存在的意义其实就在下图中(结尾点个题)。3D 32L与2D 1Znm的存储密度已非常接近,而到3D 48L则全面超越2D 1Znm。最新的3D NAND已经做到128L QLC,单die容量预计将超过1Tb.

    & i" p1 r% `* \6 K6 d( [0 @
    07

    * C1 }9 x8 ~2 @5 R
    增强型 vs 耗尽型
    ; Z# N2 m7 u& k7 U
    BiCS: Toshiba/WDC;TCAT(V-NAND): Samsung. R1 t2 y* j3 m- M3 [
    增强型(enhancement):erased cell对应的Vth>0V耗尽型(depletion):erased cell对应的Vth<0V

    5 P* l# a* K4 k" x5 S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8-28 15:1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
    发表于 2020-9-3 13:12 | 只看该作者
    刻蚀的时候可能需要切换气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8-4 21:1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