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tupid 于 2010-6-29 16:50 编辑 & o( O# R* M* R
. m, y% v# e; C; p- }如2楼所述,对于有损传输线,本征上升时间主要由传输线的长度和介质的损耗因子决定,再简化一点,这是传输介质的固有属性。对于单位长度的有损传输线,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决定了本征上升时间。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越小,上升时间越快。而通常的高速介质,都是低介电常数,低损耗正切。 当然这一切,在Bogatin写的《SI:simplified》一书 9.13 互连线的带宽一节中写的非常分明。 G6 {1 K: o# ~( g/ h4 i+ C
! u. X, y! } `* _
另一点值得说明的是,传输线的固有带宽也是用3dB来定义的。
( {4 \2 d, i& E- U' {3 L, r2 C* b% ]1 w( H1 [ a6 i
至于你所说的对高频成分衰减较强,可以从2方面理解。第一,传输线会减缓上升沿,而高频分量主要集中在上升沿;第二,从插损上看,频率越高,衰减越大,事实上,这2方面是统一的。. T t3 Z4 X; F# L3 H2 p+ U6 m! ?. r/ d
5 a, a8 B* O H W
各种传输媒介的带宽限制都是有频率相关的损耗造成的,带宽限制又会进一步造成码间干扰ISI,从而加大DDJ,导致眼图闭合,影响接收机辨别比特的能力。
3 j$ _$ s: u* b1 {0 D
* {9 K8 p( D& [/ @& p* f针对高频损耗的情况,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补偿技术,比如预加重。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