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文摘自老贝尔茶馆对上海贝尔公司线路板制造发展的回顾。分为两部分,工艺革新打基础和浦东新厂新飞跃。
( r5 X h& V# _3 i; k l& A- F' c' }; H2 M6 E' j5 ?) H) i8 V& ]1 a J- y. G- D
% V H" h2 V( Z8 i" \+ {- {4 b* U; V! ?7 C
0 `$ ~7 t) t" v1 z
$ S. R, Y) ? W K印刷线路板制造发展回顾(一):/ i1 l8 u e+ L8 G! \
* M5 ] Y$ O$ O% F
2 q& J$ {; R+ }( F$ d1 o8 r工艺革新打基础; t- [# e, \0 g$ y
9 t) U9 }3 H, ^% H: q. {
+ C! a" n1 v/ |- ^公司成立之初,印刷线路板制造部门位于和田路厂区2号楼三至五层,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计能力30万线,员工60人。当时,印刷线路板(PCB)生产在国内刚刚起步,生产PCB的企业全国仅数家,生产规模较小,而我们的印刷线路板制造车间选用了瑞士Posalux钻床、德国Mania测试机、Homular湿法处理生产线,当时在国内技术水平是最高的,车间是最先进的,成了国内同行引进设备的样板。
# Q0 V& k5 k( `2 m6 ^; i# q% g/ i+ T
. M1 o& S1 R- W) U& d进入90年代,印刷线路板制造部门随同公司一起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在生产和技术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90年至1995年,我们的印刷线路板年产量从几千平方米提高到了1万5千平方米。随着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对PCB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公司认可了一批供应商,完成了PCB的国产化工作,既带动了国内PCB企业共同发展,又为公司节省了大量外汇,降低了成本。在此期间,我们还攻克了DPF等技术难关,热熔后板的生产成了上海贝尔PCB制造的绝招。
7 f! s* ~' a( _, j# J( q
& n; x. Y3 J6 w+ B9 J% C9 w工艺革新打下
9 A/ Q6 I. A {! t; y+ y自主发展基础! O7 l: J" ~4 l# Z6 K/ Q' D6 ^
/ A3 M- J9 n! {+ C3 |
* M2 U8 _3 h$ { [9 C- Q! ?- _" y2 ^8 c9 [
上海贝尔的PCB工艺技术长期处于国内同行的领先地位。这是因为在PCB制造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贯穿着“独立自主、创新求实”的精神。CAM(计算机辅助生产)工作站的建立,DPF后板的批量生产及其它技术工艺的革新改进,正是这一精神的最充分体现。/ ]6 H7 r7 l5 q4 x" m- y) ]1 m4 G7 Q1 @1 h* |! v. D7 I4 B
1 建立CAM工作站CAM工作站的建立,是PCB生产获得独立的关键步骤。在PCB制作过程中,用于制作图形的底片是必不可少的。最初,我们使用的母片都是技术专家从比利时贝尔公司带来的,母片在传递过程中因温度变化而容易变形,因此底片的拼板方式都被固定了下来。这样,很不利于我们公司的工艺技术优化,更不能适应公司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1992年,公司投资20万美元在和田路1号楼6楼建立起自己的CAM工作站来生产底片。工程师颜景理勇挑重担,独自负责,从工作站的布局、清洁房的管理、设备的调测维修,到工艺的设计及人员的培训,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并一次开机成功。
5 P; E5 b+ e4 S$ q% u9 R9 M- }/ @7 l) J
4 Y# f/ `% Q4 ]" @7 v$ f* z
1 B' d6 G' n$ t: C+ l随着一批批黑白底片的诞生,我们的印刷线路板制造拉开了工艺革新的序幕:拼板方式更加灵活有效,钻孔程序、Menia测试程序日趋完善,层压缩放补偿不断进步,等等。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都能独立进行,并为DPF后板工艺、外协加工等一系列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I- ?- I6 L' Q% @2 m
8 M+ x( X) }0 ]+ z8 @- L: Z2 DPF后板批量生产DPF后板批量生产成功是印刷线路板制造发展成熟的一个有力佐证。S12系统上使用的后板,原工艺设计孔壁铜厚15mm,孔径为0.95mm+/-0.15mm,光板制造完成后,由生产部插针、凝焊、清洗。问题是后板表面的铅锡经过凝焊,常常在表面留下助熔剂,使外观斑驳且易氧化。经过革新,我们开始采用免焊接和清洗的DPF工艺(Dry Press Fit),即把金针直接压接在孔内,牢度等均达指标即可。接插工艺的改进,要求我们印刷线路板制造部门提供DPF后板,孔壁铜厚至25mm以上,孔径被严格控制在0.92+0.15/-0mm范围,这对后板的制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铜层厚度增加,不是简单的增加电流和延长时间:如果仅增加电流,沉积速度过快,会使铜层和铅锡层粗糙疏松;如果仅延长时间,不仅会扰乱原有电镀行车程序,还会因为电力线分布不均和浓差极化等原因,造成边角孔壁镀层过厚,很难将孔径控制在0.92-1.07mm的范围内。 u3 y u. I% w# t$ R4 d q- j
5 s6 g/ s0 \7 n# Z+ A1 u6 Y/ n1 G D2 i6 N
! U7 w# T1 r/ k. s6 ~, V* G2 _面对技术和生产中的种种困难,我们印刷线路板制造部门的全体人员秉承“独立自主、创新务实”的精神,坚定信心,积极投身到这场技术革新的热潮中。设备和工艺工程师们翻阅了原始的电镀线资料,反复计算行车的每一个动作所用的时间,重新安排每一个步骤中的停顿时间,终于在每个循环中挤出了10分钟,使新的程序由原来每架电镀用时40分钟延长到50分钟。对于电流密度增加引起的镀层粗糙问题,我们反复调试,将光亮剂更换成了9241,使整平性能更加出色。针对电流分布不均问题,我们改造了镀槽,从两侧加电,改善了电流分布;还将阳极由柱状改成了球状,大幅度增加阳极面积;最后,我们在镀槽底部增加Current Thief,有效解决了边角偏厚的问题。( U" K7 _" [7 x. O8 k/ r/ c3 H+ n* F* Y. H# r
4 K I5 U$ A5 y1 K/ G4 m( y; o
9 D% c+ `3 j6 {. i% W, E# w0 O在革新中,我们对每块试验后板都要测边角100多个点的孔径尺寸,并做统计分析,作为下一步改进的依据。我们在几个月的试验过程中,取样数据达几十万个。DPF后板一经定型,质量非常稳定——我们的艰苦付出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n8 w: o) U! V$ B
6 T- X, w$ H( b: u1 X2 h6 g- y0 M+ k9 Q! z1 y4 W
3 D0 h9 C. j( V2 X) g后来,DPF所有的技术工艺改进及其指导思想,都被运用到了浦东新厂的电镀线设计中,后板的加工工艺成为上海贝尔印刷线路板生产的一个亮点。
/ x1 @' w9 H, M- I" |; w) g9 r2 p v+ F, r- l8 M! |
2 B/ V/ o: F6 V5 `" m
+ E" X) W/ _5 p0 j印刷线路板制造发展回顾(二):2 a. s$ p) g& W. u
6 X% S+ h& h% {! G: b; q6 d3 {2 L0 n, _. r1 U' @! B4 A% D9 K% m& F- C5 y5 v9 \" J
浦东新厂新飞跃) ?: {$ }) A& _4 L
2 L% @& e) L/ a1 d `
4 N% S! k2 F9 S# S8 v1 x" O1 j+ r+ e) ?/ ]7 b4 J; Q3 Y% [$ u4 Q1 Y# H% {( l3 T& b* @% q
浦东新厂新飞跃
0 m' q4 s( n$ o; h9 }) N进入90年代,公司决定迁至浦东金桥,印刷线路板制造部门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公司决定投资1500万美元建立一个全新的印刷线路板制造车间。这是公司在浦东新厂建设中唯一全新投资建设的部门。, [8 K+ ?8 u, [3 Q' V- q- g& {) }: |# ?( J) p& O& a
- s$ @8 X/ I1 c" b, p$ X1 S" `- ]$ R, c* f- Y# ~8 _5 J( o! C
( a( e; M) Y; _
) e" h$ q! y6 v0 `8 ^新车间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位于2号楼的2楼。宽敞的车间中央安装着两条庞大的电镀线;它的正前方是4条贴膜和显影流水线;洁净度高达十万级的暗房内,可以完成内外层的图形转移;它的左侧是落料、自动光学检测、层压、X-RAY等多层板的前道生产工序,右侧是电镀结束后碱性腐蚀、红外热熔等,后面是出货前的电测、包装等工序。工序流程基本上是围绕电镀线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减少了过程中的周转环节,经济合理。另外,在2号楼底层,还设有一个投资200多万美元、占地数百平方米的水处理车间。8 S8 k7 Z1 B s& ~2 Q# K$ E; |6 B1 j8 E) _4 v
* P! P" H+ w( R8 b6 `( |: z& i- G- m1 k% M; Q( i
, Q8 ~5 E/ M: i( l! _% t5 N( E
6 S6 w) S8 e6 I
+ _2 f, u2 h# V/ \# J7 e. w+ l6 `" R" z9 J# i6 Q$ `, S2 \
' x9 \. U3 Z4 F, c( ?8 k/ _- g3 V$ g: H& q- J1 p% \
新车间设计产能为年产印制线路板5万平方米,其中双面板40%、后板20%、多层板40%,6层和8层以上的光板占了相当的比重。孔径小的可至0.3mm,线宽可细至0.08mm。与和田路原车间相比,产量为原来的1万平方米的5倍,产品也由原来的双面板为主升格到以高难度的多层板和后板为主,孔径由原来的0.6mm下降到0.3mm,线宽由0.25mm缩到0.08mm。) r: E( ?: f; d8 M
+ ?0 G1 L4 N0 n) ?6 b$ `+ C0 Z1 E6 u
1 艰苦奋斗再创新1995年设备安装时的艰苦场景至今让我不能忘怀。当时,1号楼和2号楼的土建尚未结束,印刷线路板制造部门仅有的5位工艺工程师和4位设备工程师,一边要负责和田路生产的正常运作,一边要到浦东新车间去安装设备,不断来回奔波。SCM1的设备主任李军冒着酷暑在刚建成的新厂区水泥地坪上,负责接收、清点上百个集装箱的设备。一天下午,4台POSALUX钻床从码头运抵公司,由于体积太大,只能先放在2号楼前的空地上。不一会儿,天上乌云翻滚,眼看着暴风雨即将来临,他急忙找来特大的挡雨布,爬上爬下,把几个大木箱包裹得严严实实,保护设备免受大雨侵袭。设备就位后,李军又仔细擦拭、保养钻机,防止因为露天存放时受到水气侵袭而引起生锈或精度下降。像李军这样高度自觉负责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安装期间,新厂区的电话尚未开通,用电话要步行七八分钟去浦东办,为了打工作电话,有的同事一天竟要往返十多次。
: s) G4 a7 v, P$ B" u, u& h1 W# T6 ]7 {' F" B/ O3 A3 j
/ L1 v1 {7 E$ t; w k1 v# B% z9 `! c y
* O0 |, v" a1 i' Y( P, s8 i7 b- F1996年,浦东车间进入试生产阶段。印刷线路板生产是由40多道工序组成的流水线生产,其中有多层板制作、钻孔、图形转移、电镀、湿处理、助焊、电测等。9位工程师和10多位有PCB生产经验的操作工废寝忘食默契协作。尽管人员紧张,每个工程师都要负责多道工序,但每个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都主动协助其他同事。负责工艺的学会了调测设备,负责设备的学会了配缸和生产;设备工程师戎峻在完成电镀线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热情地当起了铲车司机,设备就位、物料运输样样都干;颜景理额外承担了多层板定位系统的组织工作,并制定了层压CAM底片、内层板制作定位等标准和补偿办法,将几个工位串在一起,这套办法不仅对6层板甚至对20层板都适用。& g9 Q' ~2 D. P
2 孜孜以求高质量我们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试产成功。在小批量生产开始阶段,我们又面临许多新挑战,其中最艰巨的挑战是如何解决6层板的合格问题。当时,同行的合格率可达85%-90%,而我们仅为73%。按产值计算,1%的损失就是近万元!沉重的压力使我们经常从睡梦中惊醒。怎么办?我们把压力变成动力,掀起了新的革新热潮。0 B; e6 i# c2 S* s" G% C
4 L* Z# x3 `' B. u$ h v/ n. [) u( u8 g: i9 ?& s2 O3 i+ s* L; B
5 W9 X/ s E! t- ^4 I( @
以工艺组为首,大家收集所有返工和报废记录,每周制作并公布报废情况分析表。该表的横向栏目是报废原因,有内层开路、外层短路、残铜等几十项;纵向栏目是每批光板的型号和工作令号。表上产品的难易程度及一周的生产情况一目了然。大家在表格中还及时补充新发现的报废原因。每一项报废原因、每一个栏目都成了需要改进和解决的项目,一张表格牵动每个成员的心:自己负责的工作是否有改善了?钻研技术、提高质量成了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9 k$ y3 |" K, ~& g" O) T. q6 z1 L ?: t5 f/ k0 x# s5 F
: Q2 h, B9 A. k( G
经过几周的排摸分析,我们终于找出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外层开短路,关键是层压工序,层压出现的凹坑是引起开路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新车间层压的外层用的是铜箔而非外层板,任何尘污都可引起光板的凹坑。于是,工程师小朱从提高空调房的洁净度着手,内层采用预叠方法以减少粉尘,提高层压钢板的清洁要求,使用粘性布除尘;同时修改操作规范,严格培训员工,狠抓管理,并配齐了保证质量的有关辅助设备和工具。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合格率上升至85%,初战告捷。2 o1 I1 v: Y$ W0 n8 v7 a
: {5 M! A: K ]$ s/ o; I5 j& |1 h( R7 J2 Y, i0 t/ z1 n; N# _ t$ W
大家再接再厉。暗房、钻房、电镀等岗位也纷纷行动,从工艺技术上寻找问题关键,并及时解决,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补充工艺设备规范、完善制度。1997年2月,我们终于把印制线路板的合格率提高到了92%,超过了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D: u$ f2 k$ v4 {2 ~, r: E0 _6 e- S. E R
" ^8 k0 `$ l& h% b/ N$ `1997年开始,印刷线路板浦东车间进入满产阶段,从1997年2月到8月,产量从1000平方米/月上升到4500平方米/月,操作工从50人增加到170多人。我们在满产阶段取得的业绩,令同行也赞叹。这是全体员工无私奉献的结果,也是我们发扬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的结果。# S$ z5 W% ?/ k2 T7 \8 i2 Q
@6 L! ]8 M, Q2 d2 y8 W8 s! k+ {5 S/ ^
3 E6 [. j+ Y' _( s& A& `. m
- V2 }1 L) M2 b& t, @来源:老贝尔茶馆+ I7 O+ e( W1 s1 e( O8 n, b0 x$ J% G! b. b7 S. v
4 v) x" i3 @, i) Q% D7 I$ D' h7 \
" K I* w& m1 R/ t; }' Q6 Z) S$ g [4 M" s& `
: L' M# T$ o: q
' h; k( C1 F9 C* I+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h# I+ [6 q3 X' q$ P8 j7 ~8 s6 E7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