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网站域名变更的通知
查看: 5438|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期,“两粒葡萄不能放进微波炉”,刷爆了微信。不敢做实验,做个仿真看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2-26 08: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近期,“两粒葡萄不能放进微波炉”,刷爆了微信。有图有真相,看现场:
4 y5 H+ ?0 ~& K! w1 ^- @8 u3 Y; ]6 J2 D' I: U$ G! N' U
0 X5 y, ~: p5 F, D2 q9 S) s
4 H! y, _$ D8 a2 B% G) d/ f
这恐怖气氛,感觉三体人来了( I- x" B1 f& j" o: R

1 R  x( h* B& W$ S做为国内顶尖的电子网站EDA365,不敢做实验,怕把实验楼点着了。
; ?, n0 W8 h7 Z+ h/ p3 N6 p仿真总还是敢做的吧!* h+ E$ j4 h. q

- @2 @; o8 I4 x* ~4 G1 B6 N' j
. R3 R9 N. Z8 }. u1 r) B+ Q6 h1 @
: X8 A3 B! M. P, \2 Y* N' ~  d0 ?) i8 Y9 M4 G6 w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9:04 | 只看该作者
新研究证明,连接本身根本不是必需的。只要两颗完整的葡萄相距不超过3毫米,研究人员就观察到了类似的等离子体喷发。甚至连葡萄皮本身都不是必要的。如果用两个无皮水凝胶珠代替葡萄,研究人员也观察到了火花闪电带冒烟。
实际上,只要水量足够,几乎任何球形物体都可以。该团队使用了醋栗、大黑莓甚至鹌鹑蛋,统统复现了等离子体现象。
作者写道:“观察一块水果在微波炉中迸发出的火焰是令人兴奋和难忘的经历。因此,之前的重点都跑偏了,不该是等离子体本身,而是火花的来源。”
新研究将我们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关键之处——我们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实。
当两颗完整的葡萄在微波炉中接触时,研究人员记录下了最高温度和能量的分布。
作者解释说,微波炉辐射的微波波长和葡萄的大小,恰好使能量聚焦到了接触部位。能量在极小范围内产生强大的电场,使附近液体中离子变成等离子体,发出炫目的光。
最终,互联网上知名的神秘现象有了一个权威点的解释,但是每当科学解答了一个谜团时,常常又会冒出新的谜团。例如,在这项特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注意到两粒葡萄莫名其妙地一再碰撞。
下一步就是要弄清其中的原因,而且每攻克一个难题,我们都会更好地了解纳米尺度的光波长能产生哪些奇特的现象。
论文 PNAS. 2019. DOI: 10.1073/pnas.1818350116。

$ ~5 S" o2 {. ^. i; e, A. S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9:54 | 只看该作者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在微波频率下的结构共振(morphology-dependent resonances(MDRs)),也是米氏共振的一种现象,即电磁波波长和微粒的半径接近时的一种现象。
+ {& Z5 n/ V- y$ x( F( G2 u- i' f4 r0 y8 n) Q5 j+ R
葡萄的尺寸和微波的波长比较接近,微波和葡萄就会发生相互作用(near-field effects of resonant interactions),当两个葡萄靠的足够近时,在近场条件下,电磁波会集中分布在) y1 L+ ~+ h- G# `. B0 f5 Y
两个葡萄中间,当电磁场的能量密度足够高时,就能够发生电离,产生等离子体。/ ?/ |" `0 m9 k- e( F" k
, K; q9 K+ {8 `  G4 N/ x8 t
观察葡萄和水球的光谱,可以看到钠和钾的特征线,表明发光的元素主要是葡萄中的钠和钾或者水球中的钠(水中含有NaCl)。
' P# A& M4 M9 K7 F2 `* m  @6 a0 [/ b1 U2 B; z4 f! }

1 E4 t3 M# {" B8 o+ a* X* i3 t8 n) W9 |) g% m+ [

( y' D3 l0 g0 |9 C+ D. t( e( V) `/ A9 S2 A4 j)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8:50 | 只看该作者
史莱普科夫说,“这种现象是由含钠和钾的带电分子引发的。”当微波炉开启后,电磁共振效应对含大量电解质的含水球特别有效,会强化微波的效果,而“球形”却会把这些微波给包住,使内部的微波强度提升。随着温度提升,周围的电解质开始增压,导致原来溶于水中的钠钾离子,直接升到离子态,变成火焰形式。他更指出,其实在两件物体之间根本不需保持任何形式的连接,只要物体间相距不超过3毫米(mm)。0 A# e* A6 e2 C0 P4 q* y) N3 S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8:35 | 只看该作者
看看魔法水晶球:
0 A. c4 N& k2 M3 ^8 ~0 L: |
0 r, e; [5 }$ u$ D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9-2-26 08: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otice 于 2019-2-26 08:38 编辑 6 w& n+ s, X0 p6 m: v9 e

1 b" M2 w0 j. @, a1 s3 r我也来点把火:5 e" D& T2 ~- f7 h, x% S
! F8 o3 Y' i3 n! O2 N6 V

3 p2 E! A' t( C6 b# v1 F啊?火太旺,烧成黑炭了。
7 ^6 J& ~3 s) H7 k6 @. V* Q9 B* b" k
- t, e( f1 y0 z& \$ b/ V

微波炉中的两粒葡萄1.jpg (16.54 KB, 下载次数: 12)

微波炉中的两粒葡萄1.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8:43 | 只看该作者

; M3 _3 `+ a$ V
5 F5 ?" h& O- d* o( Y这家伙说的太可怕,仿佛隐喻着什么,不敢细想。9 r/ p# |2 q+ T0 p% ~  U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8:46 | 只看该作者
百度1:% q1 J: {0 H8 q  y# e( u1 q0 H4 o
微波炉中有许多东西不能加热,就像若将两颗剥皮葡萄放入微波炉加热,会产生火焰。1990年代时,葡萄在微波炉中爆炸的影片就已经被流传开,但一直都没有完整的科学解释,就在本周,终于有物理学家找出了这个谜题的解答。
; w9 [" m9 a$ s事实证明,“两个圆形的水基物品会增强微波的功率,从而产生热点。”& N! V, Q  w2 \! v" \7 y& P" P
7 {) C1 R$ w( C, {2 ?) E: ~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8:47 | 只看该作者
据Popular Mechanics报道,这篇研究论文由物理学家阿伦.史莱普科夫(Aaron Slepkov)等三位科学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中。在网络上流传的“微波葡萄火球”中影片有很多。
9 z6 Y4 ^- q* t$ }# y# b) D一般的实验步骤都是,将一颗葡萄对半切开,而两半部连接的葡萄“皮”不能断,放到微波炉里加热几秒后,便会看到葡萄出现喷焰般的火花。/ c& k7 W& _5 h
6 Y9 c6 k+ J" @# k( X8 K1 M+ m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8:48 | 只看该作者
许多人试图想解释它,而曾经有科学家认为,因为葡萄是富含钾、纳离子的水果,共振热度会比较高,所以若将两半部葡萄的“皮”所连接,会更集中产生钾钠离子,导致迸发出火焰。然而,史莱普科夫却打破了这项观点,在牺牲了无数颗葡萄和12台微波炉,对葡萄和其他类似物体进行了多次测试后,终于了解产生火焰的真正原因。- g% q2 M( C% j3 i$ N1 U. P

! H  ?7 d7 P5 Z. Q0 n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8:49 | 只看该作者
史莱普科夫表示,葡萄产生火焰的关键在于,“两个互相接近的、圆形状、含大量电解质的含水球”才是重点,他在实验中将其他两颗“完整的”圆形物体,例如樱桃、鹌鹑蛋、自制水凝胶珠,结果竟然也会产生相同效果。
- v' f8 c3 I6 ?3 ]* `% L$ n, D研究解释,两个圆形的水基物品会增强微波的功率,产生热点 。2 a( U4 Q! O8 y4 T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9-2-26 08:59 | 只看该作者
坐等版主更新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9-2-26 0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owell 于 2019-2-26 09:04 编辑
3 F& C+ W4 [! w; u$ P0 F% z  c6 F+ h  s  o" b/ }8 t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9:1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电磁波环境中的两粒葡萄挨在一起,就想起下面的照片:7 K2 t+ E0 p* Y, W# {7 E

- }: V2 d& V' U, a- A" Q) t锥天线
4 b$ M' a/ n8 y8 V# c5 s, g" S& i" g! n+ t$ J0 A! x0 J5 d

1 {! b2 ^( i5 e/ v
5 G/ u- x) s% W基站天线振子,电流密度分布:1 P9 ~2 o) l( `

" H. Z! @+ i! M) I. l( a 9 P& d  w0 e( X6 [. p. y0 m
" [: F/ j% }. U' v) p3 B

2 _9 Q8 x; E9 Z, J  E) L; K* d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9:35 | 只看该作者
看看老外们,科学研究的态度是这样子的:  {4 e; z8 V+ C5 @% q! _' [3 H9 x

: P0 U1 O% B/ B4 z9 W$ `+ K
  a( B3 ?5 I/ B- l& B# S; L$ I1 u: w% F9 H
$ H6 V- d/ t( n$ }. @8 A  p' |3 s1 }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09:36 | 只看该作者
红外热成像仪?/ [) e( l. B3 c! D2 i# ?
9 s+ ~0 P2 c+ s& e#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10-28 17:06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