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网站域名变更的通知
查看: 51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射频工程师能靠直觉“猜”出什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20 1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转——射频工程师能靠直觉“猜”出什么?

& X, [- m9 b$ Z5 ?  N3 E6 t6 Q) D7 C" Q* v
       多年前曾有一次在国外出差,遇到一群工程师在讨论一个MCM(multi-chip-module)热耗问题,两家供应商的MCM,RF工程师在上头贴了热电偶测温度,测出来的温度差距挺大,完全无法用效率差异来解释。
2 E( _4 P1 r; g4 c5 o: f8 K) w5 d3 ~2 [" P" b" _
       我瞄了一眼,插了一句:“里面的RF PA是不是有一个是倒装(flip chip)的,另一个不是?”8 r! U9 |: z6 _( i$ L  M& x# p' ^2 J

" u% i  G# F! m; H       一群人愣了一下,然后为头的那位老哥很兴奋的说:“I like this theory!”
' h  N; ]) ?. @/ w; Y" C  c
) j9 F' z& f9 g$ o+ I9 J       十年前我在公司里做基站功放,那时候系统部专门招了一位博士来做热仿真,我记得刚开始打交道的时候,她就让我问供应商要他们的热仿真模型,不给的话就要各层材料的热阻和尺寸,然后自己建模做仿真。7 v5 P( C- X) X3 \$ ~7 w5 N

5 Y, L8 ?0 M) F, S) b0 F% ~       其实之前我们估结温都很粗糙,在法兰盘(那时候PA module法兰安装的还是主流)上贴一个热电偶,测完温度拿厂商给的热阻一算拉倒。直到这位博士来了,我们才开始精细的计算热分布。
+ t* \4 T/ k& V8 }' m
. z  |. h- k+ _2 ]: ?* F* u. Y       那时候RF工程师很多也是不懂热设计的,所以一开始闹了很多笑话:
  A* i( c6 I9 t' X8 K5 D3 z7 v       问:“为啥不在芯片上面贴个散热片?(我脑海中忽然出现了Intel P4红泥小火炉)”
1 E: |* C; `( W; h       答:“瓷封里面是抽真空或者充惰性气体,加上瓷封本身也是热的不良导体,一级一级的串联热阻巨大,上面再贴散热片效果不佳。”; I$ C! U# d: b) @, R5 \3 j: F
       问:“那为啥FPGA上贴着好多?”
7 e# q% H  e$ s" m# v" T       答:“FPGA的molding材料导热性相比真空、惰性气体或者陶瓷要好得多。”+ S) j! _* D7 ~  f
       问:“为啥非要我把PA竖着摆?我走线都不好走!”
3 `& J( l8 Q  Q$ x' t       答:“PA竖过来之后,从外面看可以跨三道(散热)齿,横着摆只能跨一道。”
* r& s, C  h" c: T9 @; h  p3 }7 j       再往后五年,又回到基站行业的时候,已经不是当年的菜鸟了,终于能坐下来跟热工程师一起讨论问题了。! Q1 H; p, i2 H4 M. L  ^
: S; ]3 \$ ?4 B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猜那个MCM里面的IC是倒装的?因为倒装芯片会有更多的热耗通过焊球直接向PCB方向扩散(对于通常没有散热片更没有水冷风冷的RF设计来说这是最合理的),相比传统的bonding wire模式(朝向PCB方向)热阻更低、散热效率更高。如果MCM的molding工艺差不多,那么在MCM上表面测到的温度显然不同。
; @- R+ C0 P( b4 _1 a" c" U8 [. p/ y& E1 i! K
       我刚到Nokia的时候,还不怎么懂手机设计,有一次大家在一起讨论刚遇到的一个GSM modulation spectrum问题,大概是说在低温下调制谱在正负100多kHz左右的地方出现了鼓包,而且只有低温下会出现。+ i2 b) q& A$ D! s; d0 p  o
0 Z  R1 g" r. j" }) C+ J4 ~0 B( @- j
       我的第一反应是:PA偏置电路自激。( F! C6 n1 D8 S4 H

/ y# i5 F/ s- I, D6 _6 z4 E( |       当然,那时候没人理会我这个手机菜鸟的看法。还是按照正常处理流程,一级级查过来,最终还是确认问题在PA上,于是大家把出问题的PA切下来送回厂商分析去了。
7 Z" O+ C9 {+ ]# B' |  a' n8 l1 F5 G8 ]+ N9 L
       过了两个星期,报告回来了:偏置电路上的运放自激。
5 M3 T4 Y4 @8 X2 v. G4 J8 b: T$ w) A& }
& P5 D: X3 o) [* V- K- U       我得说当时的同事们中间没有谁能比我见过更多的自激案例。做PA的天然就要与自激作斗争——我师傅经常笑话我两天之内烧掉五个管子的“光荣事迹”。6 e/ b4 g  L* z  \
# {, X& ~2 X  e# T* p
       但是一般的PA自激,往往是出现不正常的输出功率甚至烧掉管子,如果要在正负100多kHz的地方造成稳定的频谱再生,这多半是有个100kHz左右的信号混到了PA里面产生了交调。) x$ e9 D) v0 M0 L# n5 x$ A

& F; x6 h2 S. [* @       那么100kHz左右的信号,说明这个器件大概率是个普通模拟器件而不是RF元件,工作带宽或者频率阈值最多也就这么高。这种元件什么最多呢?运放类或者电压比较器,而在PA的偏置和控制电路里是比较常见的。% M" z2 R& B0 w2 u

" i0 N9 w, M8 J' k, ^. B% _       再加上最重要的一点:低温。低温下器件的增益会变高而稳定性降低,如果这个问题仅仅在低温下可见,那么就有可能是低温下的自激。
3 s7 ^3 R) D8 T" h. Z+ s, a0 q' j1 I2 u- `* j
       某次在工厂里有块板子坏了,工程师怀疑是FEM(front-end module)出了问题,就用万用表去量FEM的输出,果然是对地短路了,他认为是PA被击穿了,然后报告就这么写了出去。8 x; M" M* b& R) m2 m& q; S/ y

. p- V: L; O2 b* e3 @  L! J       我问了一下电流,他们回答电流偏大一点,但是并没有大的离谱,FEM表面也不是很烫。当时我就觉得那工程师量错了——不是说他测量结果有问题,而是说测量结果根本不说明问题。- @2 m( L9 D& T( M- Z: R/ I
. M4 P3 D, `- P/ U3 ?: G/ o
       有很多FEM在设计的时候,为了ESD的考虑,都会在输出口上放一个对地的电感;这个电感的好处是对射频相当于高阻,但是对静电放电可以成为泄放通路。那么用万用表直接量输出口,肯定会因为这个电感的存在而测量到对地短路。
2 |/ ]& h7 u7 v' u- `8 ?1 T& Y& h% h9 G8 X% G* Y
       对于PA来说,最糟糕的情况是发射极到集电极之间或者是源极到漏极之间被打穿,这时候量到的一定是对地短路。然而这种情况下第一是会出现大电流(GSM PA的VCC一般是通过一个MOS管直接接到电池供电上的),第二是PA会明显发烫;如果两者都没有出现,一般不是PA击穿。7 J5 n2 q/ d1 S$ i0 Q* ~0 l7 P6 X
  m, {% g+ T% O* B
       这三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点:猜。! t. E. J% R6 V0 W$ y9 c, J3 c( {% d2 a

. g' E8 v# J/ v7 Q) C       工程师在很多时候是找不到直接证据的,或者说获取直接证据有可能需要破坏现场。这时候就要靠猜,先猜一个或者几个合理的方向,再继续深入。, g- J8 K' o( v. h, X% J
3 Q9 |" R  C3 `5 O* e
       对于RF工程师而言,我们的专业领域是很狭窄的,所以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光凭RF知识解决问题往往困难重重。所以很多RF工程师都是杂家——沾边的、有关联的甚至是个人感兴趣的都去钻一钻,钻的多了,懂得(不管是皮毛还是深入)多了,猜对的准确率也就水涨船高。
/ w1 o2 Q: c0 ]/ f: N; g5 l2 z: o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8-12-28 22:5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不错的经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11-22 03:34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