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0-7-31 15:46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学习提倡闭环,培训也是一样。
; ^) c5 S. o7 w4 ]
1 c4 \3 i# A2 P2、培训也需要对口,别逼奶牛产羊毛。
0 n) E; d ]$ I! Q0 ^; X8 z( l% M: ~& ^/ {
3、培训时,请勿对号入座,也请勿超前消费。
" V) \1 V1 j* g' [& A
% r3 ]4 T/ _8 T6 ?# a+ m$ r4、不培训是万万不能的,但培训不是万能的。; \; H+ m0 E2 T4 W1 c0 R3 `
& l' A) p$ l8 v0 L7 c
5、招聘是获取人才的一个方法,培训也是一个。
/ E7 V1 E* i* m5 u& m
) k* @6 N# P- q# v$ k* o z3 _6、多开发敏捷化的培训,多开发公司的内训师。
# S m: D$ L2 E6 I- E: f/ j5 W* C: b/ t' Q3 F+ \
7、分析整个公司的培训需求,最好半年或一年一次。( {7 G9 w3 e: W" E
( c, `9 e! r L6 o5 h! b* g8、培训评估不应该在课堂上,而应该在工作岗位上。
/ |2 r$ h8 p7 M
5 E4 _! Y0 s7 H9 N P9、培训不是一次性服务,追踪数据和要求反馈很重要。& Q5 y( v. w3 c+ `. ^
: F- u% h8 V+ A# } g6 j3 K
10、培训与发展的终极目标:学会学习,形成学习习惯。
5 @9 o, d3 T0 X* u( l. R
4 ]/ |9 Z; T! l/ K9 D5 O* R11、培训体系的三阶段:离散阶段、整合阶段、聚焦阶段。, R+ \5 G; r7 R5 W& ^7 q
+ i# w( r% d$ Y! K2 t
12、离散阶段的典型状态是:培训只不过是培训部的事情。, h& i0 k, A. Z0 w8 D. G
) H' m; P5 u0 n4 [5 i5 w13、整合阶段的典型状态是:培训与人力资源需求相结合。2 V& P& F, T7 k k# \; q9 t
1 l4 v1 S2 ?/ ]9 g% b) b2 U* y
14、聚焦阶段的典型状态是:重视培训与个人发展的效果。
; I# R) G4 G0 y% P
; `& G! w1 F7 r15、培训方法的确有很多,但前提都需要你自己先搞明白。
2 d3 X0 B2 [6 x$ _+ A* J- M
5 |7 Z `3 f' ^+ |& x! W2 O# I16、培训预算的两种基本算法:零基预算法、传统预算法。# g# O' g- i* X7 D
* @& z% k4 ~1 L0 m' L
17、人力资源日常管理需要天天做,人力资源发展管理需要长久做。
1 v; X. T: t8 W3 [& G1 z
- p9 o, k4 _4 G* P18、流于形式的培训有很多,真正有价值的培训很少有多余的形式。/ e4 L- o+ L& a X
" `0 r7 d" v- n4 P! I, g
19、优秀的团队,永远只存在于理想中,所以企业培训是永无止境的。; d' P9 [. a" T, K; l% W
: J* M* f Z- Y) ?; s* Q1 d
20、成年人的四种学习风格种类:主动型、反思型、理论型、实用型。6 r7 _. }& |7 k" o
# g, _; a4 c) k, R7 z2 y! F21、45°沟通的意思就是,沟通的时候,先抬头看看你的沟通对象是谁。
+ d# t8 Q2 x7 D" i
' [# D1 I" A, W: K1 Y22、培训的人员分析阶段,主导者不是培训HR,而是各部门的管理者。 q% I* K7 v) Q& W2 \3 a
* F% w* x- O# C2 ?
23、做好培训的两个前提,第一,转化培训需求;第二,区分培训需求。
9 v+ m7 }/ P8 a3 C! G( H i- l, Q, T2 S; I
24、课程设计框架,建议去参考联想提出的汉堡结构,会让你受益匪浅。
; G" F; `4 ~' W. ?0 [* p# i3 {; l B* Y
25、HR做好了培训工作,就最接近HRD,也是最具技术含量的岗位之一。
2 }2 q! s, S! K$ S. O
- P, _& E z4 n5 A6 Q26、培训最直接的目的,一是为了高效完成工作,二是为了铺垫未来价值。6 x5 f3 S- B3 Q8 L% P
$ F) L" A7 J# C27、成年人的三类学员:灵活的占10%,阻塞的占30%,反应型的占60%。+ u: e. |1 I7 \5 d% ]" ?1 I, m, Q( v6 k
+ S4 o: S: g) w) i- Y" L% R
28、在学员层面,有吸引力的培训只需满足两点:实用的教材、信服的讲师。
" J) R4 V6 y- Z2 V+ X# [
+ [9 ^$ p0 u& Z% d. v8 [0 d+ p29、培训的四大使命:引导新员工、改善现绩效、提升原价值、开发领导力。( a$ Z7 G7 i7 v; n+ J' v6 v
) _1 \, g- T2 M3 `$ g30、除了一线员工,也要重视对员工的直线上司培训,让其从中间成为中坚。
7 S, k! E4 c; y: f! O. H! y7 M# m# T
6 Y1 W" W# r' s/ C- j8 G31、一个达标的课程设计,包括三个方面: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管理技能。
2 l6 U' _8 G$ ]& c1 m7 q5 C0 K
5 C3 A/ e9 R' P" `32、彼得·德鲁克说过,只是必须不断地被改进、挑战和提升,否则就会消失。% ^. P: ]% J4 ^! z0 c
( ?) @: H* G# F: E$ X; _5 F9 J33、员工培训不仅仅只对内,系统有效的培训体系也能成为一家企业的标签。
' G& o- e5 q* i' d2 F0 H& k" E1 e' K
34、想要做好培训,先回答一个问题:培训到底对谁的好处更大?员工还是公司?( r# ^% u4 k1 F
0 {! _) Y f/ s" H# R' s* [35、传统的培训不一定有效果保证,让适合的人来参与合适的培训,会显得更加重要。
" a D D3 \. n& J0 ]# O3 C# \2 M T2 j4 E( l& b9 }; t
36、一家公司的培训力度和频次,能看出这家公司对自身的要求,以及对将来的抱负。
L4 ?4 p$ G& L, {6 v) D0 [) U# j/ e/ |0 M6 u0 @$ a8 d
37、越是表现好的团队,就越会感到自身与理想团队的差距,这时就越容易开展培训。8 U$ _& y9 Z6 _7 Z
: o1 E: t& p( F8 P* E38、自上而下的培训和自下而上的培训,在于需求的来源不同,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 N& A' Y' ]& q- x; g1 ~ J3 ]/ S# @
1 f9 n4 g. S$ M6 e- Z1 s8 R/ p39、培训HR最难的时候,是把培训安排在周末后,参与人员个个都有事情迟到或请假。$ S- i" N' B' B
. Q# ^( q: k' c1 C" q40、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是领略公司整体文化的第一关,一定要留下足够好的首因效应。
; l$ l* F" _9 S0 U. z
( m) q9 u0 F. k* g5 |7 w41、学习都是能改变行为的,它是一个相对永久的改变,作为练习者试验的结果而发生。
5 D" G2 s$ ~, P/ ]! `! P: B: A
! n4 W% w5 r) S1 p7 G% O4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让培训效果付诸行动,HR还要给予督促和适当的激励。
: s, P' u7 H6 o) @+ q* O) u
' Z; O0 H- ?' ?# J43、四种培训预算的提留方法:销售额提留、销售利润提留、年度工资提留、以往培训费提留。
7 ?" s3 y6 p% A- P5 J5 J: S, r0 j' m2 w0 o/ r' F3 E
44、把培训体系本土化,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开发自己公司的独特案例,最好是公司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5 y. S$ X' z# \( B& C" I A
/ D) Q$ A7 M) n% h; d& O45、之所以有的培训难做,有的培训好做,是因为这些所谓好做的培训,在培训前后的差距很好去衡量。
$ v3 m/ d! U" H0 ?( K0 z A. n. |" U* y0 J3 k
46、确定培训需求三部曲:组织分析,确定培训方向;任务分析,确定培训内容;人员分析,确定培训谁淘汰谁。
) N2 A2 O g9 h2 D, R/ r' U N8 [+ G$ o1 m( ^
47、培训给企业带来的优势转变:员工的能力,会不会用;员工的思维模式,愿不愿意用;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允不允许用。
; g5 C; g. h. T6 c) O
- |' k. o' o+ q0 D5 [& I; A, v0 b48、开发与管理体系课程设计中的小技巧:建立自己公司的课程库、建立自己公司的培训素材库、开发自己公司的独特案例。
$ Q0 E/ e4 ^- W/ D) |: a
5 }! |# [; v. |1 R% W, w49、打造企业内训体系前,要准备:确定资格标准、TTT培训(职业培训师培训)、旁听学习、参与讲课、试讲认证 、资格证书。 ^* H' w3 x9 ~2 k& G0 z
+ j: y8 d' u0 f5 ~ F50、「生于培训,死于招聘」的正确解读应该是,一味地加大招聘力度,而忽略内部人员的培养,终究会出现组织人才流失,企业入不敷出。
$ M' f" _5 Y z G7 F% Q. M0 ]+ U0 o D& |% Q! V5 E
5 z& N1 o# l7 ]: a4 i" \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