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 电源类: : O7 p6 G% l# a- j3 z1 L; W9 @' i7 l
1)蓄能电容整板不少于两颗,其中必须有一颗104电容
# y3 b! `# W. D& l. U" V% C6 q2)旁路电容每个数字电路芯片不少于2颗,其中必须有一颗104电容,多电源芯片每种电源不少于1颗
) F+ ]* E+ T; c( S3)4层板及上电源层做分割,遵守20H原则做电源层内缩
! F/ N( i5 H3 Q3 I4)电源及地线不可以存在回路
' p; ~+ [' z A. {: D5)退藕电容尽可能靠近芯片放置,电源须先经过退藕电容后到达芯片电源脚 ) A+ h6 K' C [: O! i) C# o5 a( l6 d
6)电源截流量暂定1A布1mm铜皮(1Oz),0.5A布1mm铜皮(内层及表面HOz)
% A9 |" S( {. C7)双面贴PCBA,尽可能使退藕电容与芯片在同一面,避免使用过孔连接 7 ~ ^& ~4 z/ b5 y; o" w
8)BGA芯片电源管脚在芯片中心的,退藕电容尽量靠近芯片背部电源管脚,尽可能每个电源管脚一颗电容,若实在无法在背部就近放置,则在电源分割层上游放置,并增加过孔连接
8 Q. \ n1 ]/ Q' j( x* y. C* n9)电源从源端经电源层到达负载端,必须使用铜皮加过孔阵列连接,以减少过孔阻力 ) |0 U3 _5 C9 K$ {
10)蓄能电容及旁路电容接地必须可靠,且优先缩短到地平面路径,铜皮载流量按两倍电源载流量计算铜皮宽度
( \' ]: q9 p# |2 w11)电源滤波电容的选择,在工频下,可以尽可能选择容量较大的电解电容器,而在DCDC电路中,根据电源工作频率,1M频率下可以选择0.1-10uF贴片电容,频率越高,选择电容容值越小,大的电容由于等效电感的存在,在造成效率低下的情况,甚至产生振荡,加剧电源的纹波 ( `, b e* t2 Y9 I
12)在允许情况下,外部接口尽可能增加TVS作保护,以免其他原因导致的大电流高电压串入,损坏核心电路 / q) [* a5 T5 w( k. v3 j
13)电源回路问题,电源与地连接的回路尽可能平行走线,避免绕大圈引起天线效应,有助于提高系统的EMC水平 & p a% h c H u2 P$ _
14)各个功能模块的电源最好通过0R电阻进行分开,在电源调试过程中发生大电流可以有效地进行排查。同时可以监测各个功能模块的工作电流情况,及时定位功能模块工作的正常或异常 ( g/ v5 r* v5 p8 D3 A
15)电源与地在无平面层的情况下,须采用树状结构或者星形结构,避免出现环路
% m9 W% S1 o" C, F3 s; S' O16)避免出现电源或地线长条形存在,避免铜皮孤岛,死铜
% R" X `1 s7 R: H$ B17)过孔分布宜分散,避免集中引起地平面分割
m0 d1 n7 u# K18)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高频电路电源宜分开,连接路径串入磁珠、电阻等隔离器件 ; b: ~( O7 X+ ^$ W
………………………………分割占位线…………………………………… 9 p: \/ v) c: n7 j E) U- J x
二、 射频类: / K8 h3 R" {8 Q) G! V( R) b3 z( {
1)天线周边铜皮尽可能净空,并减少有高度的器件,以减少辐射的吸收
" o& \3 G) q* E6 W2)传输线须做阻抗控制,偏差+-10%
. d1 x8 o% L9 S8 p. a C1 ?3)传输线尽可能不拐弯,必须做转角时,须采用圆弧线
; @ {( U5 C) z/ ?4)天线处尽可能增加IPX位及认证测试点 4 Y8 [8 e$ ]3 M( b5 {
5)传输线下方参考地必须完整 2 v& d& Z7 u4 a4 D7 j! E
………………………………分割占位线…………………………………… 9 R( i8 b4 e& x8 k6 S; B
三、 高速类:
5 a% G K7 C$ D2 P% C! L6 V1)布线遵守3W原则 / i* A/ C6 o/ ~* \, y) z
2)尽可能减少过孔
3 d2 h1 j' `* g: P3)差分线严格控制阻抗,不超过+-10%
5 U' e7 r; z3 l$ s0 n0 q4)传输线参考地必须完整 " Q( O- ~5 g1 I; m' P
5)差分线铺铜距离必须超过差分线间距的2倍 ; [: b$ U3 G* z+ x9 ~, e
6)晶体周围做地线隔离,限制电场的辐射
1 z3 I4 h x2 J; S k7)晶体匹配电容电阻须放置于传输路径上
( Z6 P1 m+ q6 `3 \8)走线禁止出现锐角和直角,须以135度角或圆弧走线
2 j: ]) {- U$ |5 {9)蛇形走线要求如下
2 W; V" Z( o, g. B
- p. ?" v4 r6 T q/ ?/ c B- Y; \3 w
' k! ~, b" i: u4 ]% J10)避免走线出现分支,尽可能以菊花链的拓扑走线 8 Q z3 B/ d8 X2 H) A" T, ^
11)差分线及高速阻抗线在连入大焊盘时,大焊盘下参考平面层做挖空处理,以减少阻抗变化 : K6 [4 w K# J p. ]
12)关键信号的过孔在没有信号引出的平面将焊盘清除以减少阻抗变化 / f$ i+ e( n0 p- e! L
13)匹配电阻及电容应优先选择小封装器件 7 C h2 O1 H( y4 d& o6 g
14)差分线必须做等长处理,处理的原则是优先在长度发生变化的地点就近绕线做补偿,其次是在传输线了做连续微小补偿,如下图
5 ]0 K( a. c4 [
$ A4 q" V! l/ I
3 R: \7 s5 G( m避免在中间一次绕大圈进行补偿 ) u$ P( V& P7 n; @. Y
15)差分线过孔必须成对出现,且尽可能排列与差分线传输方向垂直 7 K4 l1 n- B. r# S; ?
16)差分线拐角换层后若出现长度不匹配,宜两面分开就近补偿,如下图 2 h& d, s- R* l; h P
7 ?# Z$ {2 U! g
2 o/ v$ q# I% d
17)同组差分线,如LVDS、HDMI、MIPI等应同面布线,避免交叉换层 - D/ T4 x/ U/ ^: w
18)差分线及高速线换层后应两面打过孔连接平面层,以减少回流环路;避免参考平面由地平面换成电源层或由电源层换成接地层,若不可避免,应就近放置一颗电容连接地平面与电源层,以连接成回流环路,同理,不同电源与不平接地之间也采用此方式补偿 6 R& m7 L' ~3 |6 m+ q* E& W
19)若差分线以电源层为参考平面,在源端与负载端须各增加一颗电源连接电源与地平面 0 I% N6 D6 F, P1 j$ H
………………………………分割占位线……………………………………
7 @3 t- ~) |: O7 c: Y* v$ b4 R四、 调试类
: V0 w* z# K1 V$ ]1)样机阶段,尽可能增加LED指示,方便指示系统状态 9 e4 c( O7 C- B% {# A$ K
2)尽可能增加测试点,测试点位置放置须考虑测试夹具的可制造性和易用性 % ^5 [2 R( D: T" J! }, s
3)样机阶段,对于芯片不使用的GPIO口应尽可能引出,特别是BGA封装的芯片,引出到测试点以方便调试
! ?/ k! ]8 L/ i8 L0 S4)所有引出网络尽量增加电阻或排阻进行隔离
3 L; K, j% |' j, n, [- n0 r5)通信总线根据需要增加上下拉电阻位
/ {7 X) Z4 G/ I, I. a* C………………………………分割占位线……………………………………
0 g" U+ v# q7 r五、器件类 9 `) G% H, H4 g. F* G" |9 K
1)二极管类,包含TVS,LED等,需要统一检查原理图与PCB及丝印管脚是否一一对应,避免出现反接大电流烧板子的情况 4 p+ p3 ~9 m' g/ O7 @) M
2)三极管类,需要统一检查管脚顺序是否匹配,原理图与PCB管脚是否一一对应,DXP中选择的灵活性比较高,常出现不匹配导致管脚顺序错误,引起功能异常的现象 . j: z. L. ]8 j) G2 @5 U& P- i
3)原理图设计中,对电解电容、二极管、LED、三极管、运放等元件封装,强烈建议打开封装库的元件引脚编号功能,便于对引脚的正常性进行检查,同时在设计完成时,一定要重新检查一下电路中所有此类元件的网络是否存在问题
7 w) J; R0 e6 X4)元件管脚间距,在新元件使用前,必须对元件封装的管脚间距做确认
9 f% x- {" ^9 c6 q# y7 d+ |5)电容耐压,原理图设计前确认电容耐压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电容按最高工作电压不大于耐压的2/3原则来选择物料 " @9 q2 m2 M @" p5 {' ?
6)电阻功率,电阻若有功率需求,以最大耗散功率不大于额定功率的2/3原则来选择物料封装
' _- {/ @+ j,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