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网站域名变更的通知
查看: 248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RK2918 DDR Layout注意事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4 1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jimmy 于 2015-9-24 11:23 编辑
- t: J# W2 M2 E" U1 e, G
+ A0 W+ ]' F! J+ @: t, P" qDDR3 LAYOUT重点事项
5 ?- [% n4 X( X: I8 Q) ?
$ P# E  ?$ \5 n0 F3 R- j9 n1.走线宽度和间距 * b# G4 O  @, y7 S
1)走线宽度:所有的走线线宽为 4mils,除了RK29XX第三第四排的球位走4 d$ c9 |' p# l3 H
一小段3.5mils的线宽外。
3 }! e1 @: G5 F! V2 z$ P2)同一信号组内两相邻导线之间的间距为12.8mils,即焊盘中心距离的
" j5 T9 }8 B4 M# U) i' V一半,导线走 1 a  f0 D7 ^; N- K5 Q4 E7 W
线从IC 出来之后有条件情况下可适当展开,尽量遵守3W (两线中间距( o- y/ g7 {/ e5 ?
是线宽的3倍)原则。 . H& }0 [. g; ]

$ F# H9 a) m1 j3)不同信号组之间两相邻导线之间的间距至少3 倍线宽,原则上要求4倍
% M0 v& T  b9 E5 G3 |线宽,越大越好。
- y$ \1 H* |4 u1 Z- ^4)差分线走线 4mils,线间距4mils。
3 u2 G, G  d/ n2.信号分组以及走线线长要求
1 e* ]$ }& z5 l! i- g/ f1) ) i0 n! \1 V9 l& s6 e
32条数据线(DATA0--DATA31)、4条 DATA MASKS(DQM0-DQM3),
- J6 n: q2 T) w, L/ J$ ^4 [4对 DATA STROBES差分线(DQS0P/ DQS0M—DQS3P/
' G" k  |: f! B6 JDQS3M),这 36条线和 4对差分线分为四组:
( x6 U" D! f0 t, \+ mGROUP A:(DATA0—DATA7,DQM0,DQS0P/ DQS0M)
2 _( W. V- b2 e* R( VGROUP B:(DATA8—DATA15,DQM1,DQS1P/ DQS1M) 0 [+ p( O- Z. o- R0 a. \% B0 y+ h
GROUP C:(DATA16—DATA23,DQM2,DQS2P/ DQS2M) 9 g4 {6 \# y" v2 o) M
GROUP D:(DATA24—DATA31,DQM3,DQS3P/ DQS3M)8 G  i! ~- D; c
DQSnP/DQSnM都可以启用ODT,而且都是点对点连接,其信号完整
* z" Q( k- e0 ?4 L8 H性比较有保障,可以稍微放宽布线要求,DQSnP/DQSnM之间的线长误差
3 q2 a7 J  P9 p/ f- w3 X8 h& \
% W% a, t9 c4 N控制在 50mils以内;每个 GROUP内的数据线和 DQMn组内线长误差控
$ V% k5 _. B6 B! y6 T; R0 \( a制在 50mils以内。
7 a+ L& R9 ~8 m2) 5 l2 J; e2 w! G4 ^
再将剩下的信号线分为三类:
0 s4 ?, I0 E3 HGROUP E:Address ADDR0—ADDR15 这 16条地址线。
/ ~, g/ @) n: _8 e9 Z, e( HGROUP F:Clock CLK-,CLK+这两条差分的 CLK线。
7 s. z/ g: W' f0 T3 A  {: }) T3 wGROUP G:Controls 包括 WE、CAS、RAS、CS0、CS1、CKE0、
) ~/ Q5 B5 j3 ~6 O. ICKE1、ODT0、ODT1、BA0、BA1、BA2等控制信号。 4 a- ~0 g9 e- ?/ }  C' B& q5 v; ?
Address/Command、 Control与 CLK归为一组,因为 - c* ?: K: e, D  `
Address/Command、Control是以 CLK的下降沿由 DDR控制器
, `' S! s. h# c输出,DDR颗粒由 CLK的上升沿锁存 Address/Command、 2 r' f$ G' g/ U1 f. N% G
Control总线上的状态,所以需要严格控制 CLK与
( j' U6 z6 Q& JAddress/Command、Control之间的时序关系,确保 DDR颗粒能0 o: B3 u, Z. n5 u$ C9 j
够获得足够的、最佳的建立/保持时间。% f% b1 D. @& N5 e' {  t/ K- a
如果使用 2片 16bits的 DDR2/3! ?2 r0 A3 t3 \; H1 r! L
2片 16Bits的 DDR2/3的Address/Command、Control、CLK采用
! W/ Z* P" @, o( D6 o9 [# A: d% m单纯的“T”型拓扑结构,其目的是为了省去 VTT而兼顾信号完整) p! s' ?: B2 r
性,PCB布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9 G: x; e0 e" |) n' n3 h  I
A) 5 t+ |4 S7 L4 t* M! \
Address/Command、Control、CLK做“T”型拓扑应注意,
) q' H  e6 |, i4 _; J  O保证主控芯片至各个 DDR颗粒的点对点长度误差小于 100mils;
7 y5 w  B! X7 a分支节点至各个 DDR颗粒的布线长度应尽可能短,同时应最大限
; P5 E( n& p7 Z: @8 l' V度保证分支节点到两个 DDR颗粒的布线长度相等,必要时可采用
) v- J0 ~% H  X" v6 n- k! h( G蛇形线。对称的“T”型拓扑可以最大限度改善信号质量。为满1 w+ J- p8 G, {" f4 f- X
足主控芯片至各个 DDR颗粒等长要求做的蛇形线应优先考虑在主* h1 _2 T8 A- z/ Z. E5 k5 d% [
控至分支节点之间做补偿处理。如下图。 0 `3 v2 e+ Y$ A7 K% @
B)
3 r, d3 p6 b2 v据实测分析,CLK需要做 200ps左右的附加延时才能与
$ O2 b# V2 y3 bAddress/Command、Control时序对齐。所以,要求 PCBLayout时
+ G# F3 y3 V4 j% ?CLK差分对应比Address/Command、 Control长 ' `' v. z% I# h0 z* P2 t- R- i
1000mils~1200mils。
4 |6 M, T+ [) Y0 m
$ `* \% x5 p) S: ]0 \) R( VC)
% h) V+ _& `, S6 z; {6 O) U! o在 CLK与 CLKN差分线分支点处必需预留端接电阻位,为可; S2 a* t/ q/ Z# Y( \
能出现的兼容性问题提供调试空间。% E9 S: v: F1 Y  v
如果使用 4片 8bits(单面贴片)的 DDR2/3要求如下:( L7 ^4 T2 A* W: N( ]( d$ u0 H
A)若 PCB布线空间允许,Address/Command、Control、CLK
- p) ^/ u9 ]$ G+ Z6 {' l. w6 D应优先采用单纯的“T”型拓扑结构,并尽可能缩短分支线长度; 1 {, A* t. |+ l* C2 b3 L
PCB布线空间有限的,可以采用“T”型拓扑和菊莲拓扑混合的结
$ W/ f; \" D; h- C构: * `* ^% o' s0 {( J% h& y
主控
. w; D& ?7 K7 l# L% \2 c: A1 H 7 X7 U/ F  @6 F! Z
| ! p0 v( B+ m) S. x, y+ E' _+ r
DDR2/3(1)------DDR2/3(2)------(A)------DDR2/3(3)------DDR2/3(4)- P* G) B1 \$ D( p1 x- T
菊莲拓扑部分的 Layout尽可能满足DDR2/3(1)至DDR2/3(2)之间的长度% k- U6 I7 A! J5 ^# F( L
和DDR2/3(2)至分支节点 A之间的长度相等,DDR2/3(3)、DDR2/3(4)的要求与
, n+ h; _8 u2 K: i此相同,这可以改善DDR2/3(2)、DDR2/3(3)的信号质量。
: B. K& W; O" @) E* G- r菊莲分支尽可能的短,这可以最大限度改善DDR2/3(2)、DDR2/3(3)的信号
0 l7 M$ U5 g$ n质量。5 ~6 e5 ~) K2 O3 }% x, N
见下图。 & t& j6 W0 r8 ~9 _: S- C
9 C  j' Z3 [7 u

! S* G" |5 b0 w# m. a( s: m7 Z8 G& FB)混合拓扑结构中“T”型拓扑的要求与两片 DDR2/3相同。 1 H0 w+ B# G+ O# f4 S2 Q
3.其它走线注意点 : B3 }/ |1 f6 }% [! W
1)DQS 走线位置应在组内的DQ 中间。 . X2 c2 v1 x( X1 @1 T$ R# ?
2)DQS 与时钟不要相邻。
' d' K7 _+ R& c) Z3)蛇形线的线与线中心间距保证至少3倍线宽,蛇形线振幅应控制在
/ R8 B4 A, b: D& j. C: O/ a180mils以内,否则会破坏信号质量,使传输延时低于预期。
' F; w9 b) B/ D4 e7 T* i/ c) I4)DDR2/3的信号线必须有完整的参考面,以保证信号电路的回流路径阻/ R0 C0 \# K+ L: z
抗最小。 4 }, |3 B& T; k
5)禁止DDR2/3所有信号线跨越不同的电源平面。
8 _6 J, }5 W3 ]% J6 J$ [3 Z6)RK29XX和DDR颗粒的每个VCCDR管脚尽量在芯片背面放置一个退藕电容,
- `4 k, f3 n# |  ]& u而且过孔应该紧挨着管脚放置,以避免增加导线的电感。 0 _! c. {; f& z& u
4.VREF 的处理 . z  b; d" b4 A, e. \& W3 s
主控与DDR3颗粒的VREF 分开,各从VDDQ 分压取得,VREF 尽量靠近芯$ V* }" H" G; s' R# H8 W
片,VREF 走线尽量短,且与任何数据线分开,保证其不受干扰(特别注意: b) {, {4 l# Z' i, c
相邻上下层的串扰),且相对VDDQ有良好的跟随性,保证VREF的值在噪
$ G3 i; D) d. @2 y, C声,温度变化时,会随着VDDQ变化;VREF只需要提供非常小的电流(输入! h% H$ y. r/ Y. g
泄露电流大概3mA),每一个VREF脚都要靠近管脚加102旁路电容,线宽度建0 u1 P$ P- Q' f" z
议不小于10mils。 / @4 h& q" S4 A1 _
5. PCB 叠层和阻抗要求 3 p+ g; P4 [; @& U" v
1)PCB叠层
0 U3 q0 }- s! ]9 `8 Q! H( ?: hRK29XX:采用6层结构。推荐6层板的板层设置为TOP-GND-POWER-S1, W6 N8 A+ i1 o" ]' i) Y* c

' ~6 p& e% B7 o' o# O; ]8 R0 bGND-BOTTOM。
( }6 X5 D" W& _板层分布如下: / R. x# |* \/ g7 \# h
名称 属性 类型/规格厚度(mil); Z5 |5 {6 y0 D5 _! R
介电常; o! L. B" }5 @

' P, w$ y7 e' p/ ]& [# N9 w备注
0 Q* y# B/ s: N3 _! b  A% ]+ T0 MTop Signal1 Cu 0.7 --  q4 @( v2 k! I# h
FR 4 5 4.3 -' e6 X! w5 b5 B( J, _) n
L2 Gnd1 Cu 1.35 --3 i% D2 {. b+ s
FR 4 7 4.3 -' U  a. J! L# ^6 W+ X9 P% P3 T
L3 Power Cu 1.35 --
, T2 X" z# [' p3 e6 q; b4 RFR 4 -4.3 根据板厚调整 1 E. l7 ]5 h5 n8 d0 A- Y5 [2 j4 ?  U
L4 Signal2 Cu 1.35 --
/ p; m7 d1 ?' N! ]! C1 Z: j) HFR 4 7 4.3 -6 [, |0 ^& M9 _/ c' t4 B5 B
L5 Gnd2 Cu 1.35 --6 T/ D  G9 j9 Q1 H# d6 n
FR 4 5 4.3 -
% q+ w& W' y/ R  A3 kBottom Signal3 Cu 0.7 --2 G) A& V; l# `( @% f6 u9 D+ H
2)阻抗要求 9 a: J" X/ O' v, i
A)单线特征线宽4mils,阻抗控制50~75ohm,但内外层布线的阻抗突
+ T# g3 K3 P) R6 A/ W  Y变应小于10ohm。
* G- a7 ^3 |# B$ B9 ~B)差分对阻抗控制 100~130ohm,但内外层布线的阻抗突变应小于
* K$ n$ @% `4 @! m" ~20ohm。 & }! Y" X" v  S
C)电路板的填充材料的介电常数一般变化范围是4.0~4.5,它的数值随6 O9 _3 u# q: f+ k4 s1 d
着频率,温度等因素变化。FR-4 就是一种典型的介电材料,在% F5 o: C! h' b# {1 s+ K0 U& c
100MHz 时的平均介电常数为 4.2;推荐使用FR-4 作为PCB 的填充
& N  b1 k! k3 `; ^, J0 v材料。
! S; ^& U1 N$ Y' C0 T3 TD)6层板:DDR信号线走尽量走在TOP,S1层,BOTTOM;TOP层参考L2(GND),S1层参考L3层(POWER)和L5层(GND),BOTTOM层参考L5/ N" x8 G! m: T! V+ C5 {
层(GND);L3层POWER建议使用铺铜方式,区域包含全部DDR3数据
) o1 }3 [( W* B" }6 |线,如下图,点亮的shape是VCCDR电源。 5 k7 U' p5 o" b% c+ r; Z+ C

+ m7 b9 E- R- g8 |9 L* R/ IE)其它信号线不要穿过 DDR区域。
' V  W4 |2 j, A# b8 D4 UF)在走完信号线后,DDR区域剩余的空间必须用 GND或 POWER填满,
1 _. n) h; u" p' _/ k建议 DDR的电源和整板的 GND层设置成 Split/Mixed,而且铺铜的  d3 E! O( p2 t4 Y9 @
线宽尽量小,可以使用铺铜效果更好;在 BGA封装下方如果无法灌
% Q* }$ Q6 O4 Z# T铜的地方请手工补线。 3 g8 C( V, a+ E  O, s' ?
DDR颗粒下面的过孔间在L2层(GND层)和L5层(GND层)需要手动补3 w* j: j' S$ I+ e6 Q
地线,L3层(POWER层)需要手动补VCCDR电源线,如下图。 8 |7 {( Q, V5 r9 }% ~' t, E! C
+ @" G. h/ ^# A7 P6 n; D6 Q6 I
  }( p6 x$ {8 d
在RK2918芯片的L2层(GND层)和L5层(GND层)需要手动补地线,如下! U8 O. f5 k! s9 ?  i9 L' G
图。
. |1 Q) C& `) r* Y2 m; U
4 ?' ?0 I1 O  ]) f- w在RK2918芯片下面的L3层(POWER层)需要手动补VCCDR电源线,如下图。
9 f7 _; L- q3 n3 q) e8 a$ ~1 k$ N0 E% V0 [1 K2 E4 ?* }! w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收起 理由
DIY民工 + 2 很给力!
jimmy + 5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15-9-24 11:47 | 只看该作者
介绍得很详细。如果还有配图就更好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11-28 15: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
    发表于 2015-9-25 08:46 | 只看该作者
    吸收了,谢谢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5-10-5 09:27 | 只看该作者
    介绍得很详细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5-10-10 10:0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感谢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5-10-15 17:2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总结的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5-10-26 18:43 | 只看该作者
    都可能是用不到,学习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5-10-29 14:25 | 只看该作者
    这些都是经验啊,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6-1-5 13: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7 o1 _6 t' Y) S4 `8 Y  S- n$ s
    谢谢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8-23 08:04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