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工作需要归纳了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的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
+ P/ _0 P+ p) F* a长波
7 |# ?0 i8 R+ ]! b& V/ O7 D0 b1 x: N4 G; {
长波指从300千赫兹至30千赫兹,波长为1000~10000的无线电波。长波传播时,具有传播稳定,受核爆炸、大气骚动影响小等优点。
- w$ O; H# M: R3 C# m长波适合于海洋传输,其次是陆地传输,但是损耗值都比较大,海洋上要好一点,陆地次之。目前,在海洋航行中使用的长波导航台传播距离也不过几百公里,几KW的发射机最多也只能传播上一、两千公里。
3 s3 {8 c+ w9 t. d% ]: E. F中波
0 }, Q( R( s; G M
" f+ v* t, U. h3 \( D p( }- n中波依靠电离层D【2】和E层【3】反射,能传播几百公里,不如地波【4】稳定,中波主要用于省内广播。D层最明显的效应是白天远处的中波电台收不到。
: c2 C- L1 x/ f5 e* @8 S* S 调频使用VHF【1】,只能传输几十公里,VHF调频主要用于地市级广播,或近距离通信。当然,如果一定要在卫星上安装一个VHF调频转发器的话,调频也能实现远距离通信。
2 d$ U3 p: F' M9 d 电视使用VHF和UHF【5】,传播距离通常也为几十公里。
3 @! S$ @( ?3 X$ j: X 特殊气象条件下,VHF和UHF也可以由对流层反射实现几百公里的传输,但是不常见。1 s' B9 D5 B; b7 I# n
短波
, K" q1 Q- g/ b2 f. y" k+ t3 d) o J' c+ J3 t7 Z1 g+ k
短波传输的最远,可以通过地波和天波两种途径传输,短波是依靠电离层反射传播的,当电离层把短波反射回地面后,可以实现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的通信,地面还可以再一次把电波反射到电离层上,由电离层形成二次反射,如此这样,经过短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的多次跳跃,可以实现全球通信。由于电离层的衰耗中值通常为十几个dB,传播损耗比较小,所以,几kW的发射机就有可能实现全球通信。
* L- D! a6 I) J* [" b5 n$ t4 X5 f# e5 U
短波是实现远距离通信最经济的选择,一个100W的短波发射机可以轻松地实现上千公里的通信,这是长波,中波,VHF调频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短波通信的鼎盛时期,各国之间的通信都是依靠短波。& a9 s; _5 {% J; q. P
1 d( a4 t1 @( s$ B
短波通信主要依靠天波传输,以电离层为中继,但电离层的状态很不稳定,季节的更换、昼夜的交替、气候的变化等因素,都可以引起电离层的变化,进而引起短波通信过程的波动,甚至会中断。短波通信还存在有天波与地波都传输不到的寂静区域,如果接收电台在这些区域内,就无法接收到短波信号,通信就无法进行。此外,电离层有好几个分层,同一频率的信号会沿着不同的途径反射到接收地点,这就是短波通信的“多径效应”;它也会使接收质量大大降低。再加上在短波通信波段内电台日趋拥挤,因此,短波通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通信需要了。
# |; u2 d6 t) H微波* u; ?0 y" j5 X, _
7 b* m4 { Q" H" E) D: ^% r$ \7 o- ~. w
为了满足新的要求,1929年克拉维开始进行微波通信的试验。1930年他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两个电台之间,用直径为3米的抛物面天线进行了微波通信。同一年,还有人开始用微波进行无线电广播。1933年,在克拉维的主持下,从英国的莱普尼列到法国的圣·因格列维特,开通了第一条商业用微波通信线路。
1 h+ O! n, a- u, O* z7 y# J; ]5 s, Z3 N' A& X" l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微波技术的研究是围绕着军用雷达的研制进行的,从而推动了微波元器件、高功率微波管、微波电路、微波测量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Y9 n; o$ Z8 s. O
$ z `) |0 N, f7 F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微波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通信领域。利用同轴电缆进行微波传输,频率可高达几千兆赫。若要传输频率更高、能量更大的微波时,就得用波导管了。在波导管内,微波以电场与磁场交替变化的电磁波的形式通过,如同在一个自由空间里传播的电磁波一样。使用波导管进行微波通信,主要包括通常的微波接力通信和卫星通信。, L6 s) W# Q- n$ F3 R* N
" n; X' a+ q9 j微波接力通信是靠中继站接力传输来实现微波信号远距离传送的。微波是沿直线传播的,它不受大气层和电离层的反射。由于地球表面是球形曲面,如果在地面进行微波通信,就必须把天线架设到一定的高度,使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没有物体阻挡,彼此可以“互视”。为了进行远距离通信,就必须采用与接力赛类似的方法,相隔一定的距离建立一个接力站,即中继站。将中继站架设在高塔上或山顶上,微波在每个中继站被放大之后再传送出去。微波接力通信是现代通信中的主要手段之一。; I3 w4 u( q6 p( R6 `# Z+ R
' D6 ]5 O5 U! g+ _- n) I
/ \. J5 i5 ~5 w' Q2 @传输距离、功率总结
: |! I! ?. ~" q类型 传输距离 波长范围 适用区域 发射功率2 M- K/ U& ]4 a# L/ G
短波 上千公里 10~100米 100W: ^! B0 j3 s$ m" p
短波 全球通信 10~100米 几千瓦
9 ], w/ Y9 \% [( t. V& V中波 几十公里 100~1000米 省内广播
2 u N- K* ~! r, b5 u8 F$ e长波 一至两千公里 1000~10000米 海洋 几千瓦
& o" I# F2 ^3 E2 `$ N4 K5 X5 Q5 e长波 几百公里 1000~10000米 海洋 长波导航台
6 B: Q0 V4 K. Z
$ Z* l; P) f1 t( W4 s6 a5 c注:
% e& ^$ c1 @8 U, J( E z+ g7 k W! \+ {8 g
1、VHF频段,按照国际标准的划分,是指30~300MHz频段,FM频段包含在VHF频段里,只是由于其接近公共调频广播(简称FM)频段,所以称为FM频段。, C7 s; P6 j7 b9 i; j
- n6 g/ v4 P: X) g
2、电离层D层+ R8 |- ]! Q! d# X$ P3 D
m G3 q; f9 H* D0 d8 u6 q
D层是电离层最低的一层,离地球表面50至90千米。这里主要是波长为121.5纳米的赖曼-α氢光谱线的光电离一氧化氮。在太阳活动非常强烈时(超过50个黑子),硬X射线还可以电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的分子。夜间宇宙射线造成一个剩余电离。这个层里离子对自由电子的捕获率比较高,因此电离效应比较低,对高频无线电波没有影响。日间这里自由电子与其它粒子的碰撞率约为每秒1000万次。10MHz以下的电波会被D层吸收,随着电波频率的增高这个吸收率下降。夜间这个吸收率最低,中午最高。日落后这个层减弱非常大。 l& D- V6 ^+ J5 e1 C( f3 `
$ [9 c+ C' h; [8 G; c+ E
3、电离层E层
9 b( ^# B; x( g- z' {' O
7 l M7 b. i+ Q: g" gE层是中层,在地面上90至120千米。这里的电离主要是软X射线和远紫外线对氧气分子的电离。这个层只能反射频率低于10MHz的电波,对频率高于10MHz的电波它有吸收的作用。E层的垂直结构主要由电离和捕获作用所决定。夜间E层开始消失,因为造成电离的辐射消失了。高空变化的风对E层也有一定影响。随着夜间E层的升高,电波可以被反射到更加远的地方。' t+ Q8 v1 v, y; @# p/ D
0 e8 `- a& g, B+ l4、地波
+ e6 Z# c: n. b5 S: t2 z0 B0 {, K' v1 K9 z2 W
在无线信道通信中,频率较低的电磁波趋于沿弯曲的地球表面传播,有一定的绕射能力。这种传播方式成为地波传输。在低频和甚低频段,地波能够传播超过数百千米或数千千米。
* N: {' b7 A0 L9 |, x/ ]9 n; l/ c" [) S- W& w
电波的波长越短,越容易被地面吸收,因此只有长波和中波能在地面传播。地波不受气候影响,传播比较稳定可靠。但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被大地不断吸收,因而传播距离不远。所以地波适宜在较小范围里的通信和广播业务使用。
& v" u1 A6 |5 |! L* `
s7 G* P3 W" Y: \* p3 B8 U i5、特高频(UHF)是指波长范围为1m~1dm,频率为300~3000MHz的无线电波,常用于移动通信和广播电视领域。
) r: A9 T* j4 v( v4 h# j" B5 p
! K; r8 n5 U7 a$ D) @ I6 X) ?. q5 Q% J
; z* F5 C4 Z4 H1 a( R) ~+ R0 R3 A无线电频谱和波段划分表4 Q5 k9 m" K9 c8 O/ w
2 u6 T" a) [& e+ Y5 E9 S. m. a段号
6 k& D3 Q9 ?& N" D
9 q9 z) b t3 J& o2 _4 k, @% h% T1 @9 O8 E4 X. c
频段名称
% i; C$ R' |3 z1 J9 d# ^) k 0 J4 G8 R7 D! E+ r+ o$ M; x! y
4 k! u) F, y& z; i
频段范围(含上限,不含下限)
2 _3 O! s- n& x- N5 D 8 v( ]1 U. g1 R% S) K
( O/ L1 q* `0 Y% c) L
波段名称
; d# P+ o* _# W! ` ( }+ g0 w; j: q* @% \
" b7 m6 ]! u7 r0 s" S9 ~3 L
波长范围(含上限,不含下限)
, g, X3 M3 C0 H3 J8 j( F- T: C1 L3 ^% ^! K0 [$ V/ L
1 极低频(ELF) 3~30赫(Hz) 极长波 100~10兆米9 @& b$ N5 x/ ~/ x$ O; @, ]" V
# ~& i8 H# Y, f" v& Q8 E( o) } y
2 超低频(SLF) 30~300赫(Hz) 超长波 10~1兆米
8 e3 w1 g9 Y! l' m& v# ~3 Q# {8 X. z9 a6 I; W+ k i# E
3 特低频(ULF) 300~3000赫(Hz) 特长波 100~10万米/ X3 g0 E$ z8 B" m6 ^/ E
) J3 E- Q) w1 g5 e4 甚低频(VLF) 3~30千赫(KHz) 甚长波 10~1万米
, f3 L- |6 k0 M
/ O% D" Q/ v; I+ Q5 低频(LF) 30~300千赫(KHz) 长波 10~1千米
h& K5 t$ h, Z7 u% c9 A' h$ F8 }/ [7 y& P; M& f- f) z- F
6 中频(MF) 300~3000千赫(KHz) 中波 10~1百米
A0 S5 s, E, C: H3 L- v2 E6 v! V. C# e$ [
7 高频(HF) 3~30兆赫(MHz) 短波 100~10米" O4 c. j- ~5 R$ [% ^( w
0 Z& m& R; Y% n1 d
8 甚高频(VHF) 30~300兆赫(MHz) 米波 10~1米
8 W, T5 n5 G, S7 Y* j' z% D( N1 p+ e/ Y; Q2 }
9 特高频(UHF) 300~3000兆赫(MHz) 分米波 10~1分米
* U% _7 P O/ x) w' X( R F) h' G' L" Z
10 超高频(SHF) 3~30吉赫(GHz) 厘米波 10~1厘米6 m% @9 X8 g8 t0 _. @
! ?+ U7 l- Z7 J8 V1 J- y% l11 极高频(EHF) 30~300吉赫(GHz) 毫米波 10~1毫米
4 D5 |7 X# g2 M1 }: U; L
0 x5 P1 X( T0 z K/ Z" f7 r8 F12 至高频(THF) 300~3000吉赫(GHz) 丝米波 10~1丝米8 W' ~! a/ \8 E$ J
$ G7 r; U& f6 s$ f+ A* G
, o+ i3 H& C3 c& |2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