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0-9-8 15:12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越来越严重,电子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同时意味着人们对电源的技术发展寄予厚望,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电源管理技术的主要分类。) ~8 G3 j* m8 T: O8 ?' y7 K" L
8 c( q" o7 p) F* s& j9 y
电源管理半导体从所包含的器件来说,明确强调电源管理集成电路(电源管理IC,简称电源管理芯片)的位置和作用。电源管理半导体包括两部分,即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和电源管理分立式半导体器件。" L2 [1 R5 r- e
; H* i7 F R3 I2 u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包括很多种类别,大致又分成电压调整和接口电路两方面。电压凋整器包含线性低压降稳压器(即LOD),以及正、负输出系列电路,此外 不有脉宽调制(PWM)型的开关型电路等。因技术进步,集成电路芯片内数字电路的物理尺寸越来越小,因而工作电源向低电压发展,一系列新型电压调整器应运 而生。电源管理用接口电路主要有接口驱动器、马达驱动器、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驱动器以及高电压/大电流的显示驱动器等等。
' M: d4 D# d/ n
' f2 J' D0 }; b% m电源管理分立式半导体器件则包括一些传统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可将它分为两大类,一类包含整流器和晶闸管;另一类是三极管型,包含功率双极性晶体管,含有MOS结构的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 D8 a/ q; D' N
& s' F5 q$ U0 n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电源管理IC的大量发展,功率半导体才改称为电源管理半导体。也正是因为这么多的集成电路(IC)进入电源领域,人们才更多地以电源管理来称呼现阶段的电源技术。
% M9 c2 |; ^2 x% G" _6 o: r
7 G- `; }: l0 i0 c' [% W电源管理半导体本中的主导部分是电源管理IC,大致可归纳为下述8种。' b% l, O' ^: g3 W/ \
( M5 @8 e2 `% |6 Z# o. E1 h
1、AC/DC调制IC。内含低电压控制电路及高压开关晶体管。8 H+ Q+ d9 e/ `& B9 U
' K' A6 q/ ^/ ]# d1 D$ u7 h% m+ S2、DC/DC调制IC。包括升压/降压调节器,以及电荷泵。) l1 U$ J9 M; z
: G+ L. _, N) c+ t4 y6 S* [, O- a0 `3、功率因数控制PFC预调制 IC。提供具有功率因数校正功能的电源输入电路。
/ h' _" o* ^/ h0 @& b# x* P9 M& R: {& g$ j. A. ?+ o
4、脉冲调制或脉幅调制PWM/ PFM控制IC。为脉冲频率调制和/或脉冲宽度调制控制器,用于驱动外部开关。
6 c; i9 a7 a. ^! _. G4 B2 L9 t5 ]) _4 i' \3 I. B
5、线性调制IC(如线性低压降稳压器LDO等)。包括正向和负向调节器,以及低压降LDO调制管。
/ R5 n& g. d% G ~% _; F0 a( i9 C+ a3 w8 @6 g# d5 ~
6、电池充电和管理IC。包括电池充电、保护及电量显示IC,以及可进行电池数据通讯“智能”电池 IC。( ^/ M( n0 I% k4 l8 o' L! o
% V, t. K: T. P4 @) W5 o' y: I
7、热插板控制IC(免除从工作系统中插入或拔除另一接口的影响)。
. Q( j: ^9 g! X/ t" l$ }6 q7 d0 w4 e3 ^( ` ]# i
8、MOSFET或IGBT的开关功能ic。" I2 r8 }- Y" v3 k. t
: M+ _8 W, `# {3 B+ x4 x6 m在这些电源管理IC中,电压调节IC是发展最快、产量最大的一部分。各种电源管理IC基本上和一些相关的应用相联系,所以针对不同应用,还可以列出更多类型的器件。/ E/ S$ e* E x4 o' ^6 \/ w
0 t R4 R1 P$ E5 Z电源管理的技术趋势是高效能、低功耗、智能化。/ o3 _9 [8 D1 H) @( E/ b
5 s- R4 ~$ ?* H9 ?$ Q, g# l
提高效能涉及两个不同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想要保持能量转换的综合效率,同时还希望减小设备的尺寸;另一方面是保护尺寸不变,大幅度提高效能。; @/ B' @7 ?$ \
8 f; N0 U: x3 Y$ t A在交流/直流(AC/DC)变换中,低的通态电阻,符合计算机和电信应用中更加高效适配器和电源的需要。在电源电路设计方面,一般待机能耗已经降到1W以下,并可将电源效率提高至90%以上。要进一步降低现有待机能耗,则需要有新的IC制造工艺技术及在低功耗电路设计方面的突破。 i9 l) e7 R/ O) e9 n
" O- }+ T' M- z% J9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