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大家都知道,有些过孔间距应该越近越好,而有些过孔则相反,间距越大越好。现在我针对不同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一下(高手请跳过:))。
4 M& J8 i ]$ N3 s% r先说明一点,不管怎么做我们目的只有一个:从EMC的角度考虑,尽量减少过孔的电感。
* g* c# @! z! \, d% h( ~3 `9 Z. F; I! G& {+ w! Y6 N& m& o
如果把过孔看作电感,那么这些电感的联接形式为并联(以下的电感与过孔同义)。' s% v# m3 Z' ?; K! r1 l
以两个过孔为例, 1 Q% ~' Q: P- {
异侧并联时的等效电感:
2 y" ]- M# R( W( j8 `* G# Y. G7 l
) t2 B7 \3 f/ _& X9 }
同侧并联时的等效电感:
% t9 _- ]1 n: q/ J) T7 S$ v3 d
2 _# S' T% i- P. w; c% O(以上公式和同侧并联、异侧并联的概念参考《电路基础》教材。)在过孔这种简单的情况下,也可以说过孔流有相同方向的电流为同侧并联,流有相反方向的电流为异侧并联。& Y9 s0 e" p* f8 u* M- q1 D
1.+ W4 {4 y, Y Y1 r2 t& W# a
异侧并联: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电容的两端的过孔,其电流方向正好相反。
8 P- j1 y7 g' K" f/ T9 o0 y6 T为简化起见,我们假设过孔的电感相同,都为L,那么此时的等效电感为:5 D4 r( ?: ]; c1 A' _1 ]! l9 O
- {6 ?, V! |( R8 T4 J- B- W从上式可以看出,为了降低等效电感,在L固定的情况下,只有增加M,而主要手段就是使两个电感彼此接近。那么M会不会超过L呢,这是不可能的,M只能越来越接近L(原理很简单,电路书上都有自感和互感定义,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耦合过来的磁链只占总磁链的一部分)。0 M7 @. i, C: ~, y) a
2
8 z6 N( k0 ?9 k$ A0 _; g! G/ _5 s同侧并联:这种情况一般都是为了改善EMC,比如在电容的同一端增加过孔数目。& j. N- n# J7 r% c. e+ o' _# D2 Y' N( r
为简化起见,我们假设过孔的电感相同,都为L,那么此时的等效电感为:4 k, F/ Y( L4 ?' F6 [
, o) D. p: b. D w
从上式可以看出,由于M<L,因此并联后的等效电感小于自感,但为了加强效果,M越小越好,因此使电感的距离越远越好(这个需要综合考虑,远到一定程度,会增加线条的电感,使效果变差)。" I/ Q6 i% `* C, Z# z
为了增加对比效果,我把一本书的一个图例拍了下来用于形象化(拍得很烂,具有立体感)
+ E# H. f! U3 M
0 Z% Y; g, R; ]3 G3 [
3 w: b/ e, ^' `8 S+ f" @ 8 ]- R. S! s) F2 h
2 v! I: A9 a6 Z/ N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