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电子论坛网

标题: PCB布局、布线基本原则 [打印本页]

作者: jimmy    时间: 2007-12-7 10:03
标题: PCB布局、布线基本原则
本帖最后由 jimmy 于 2013-3-19 09:36 编辑
" o9 g6 h" b5 p/ n' E6 Z0 I4 V  _% ^$ i9 X4 a
7 c; D5 c8 s2 f6 o  ?3 o' O& S

& N0 I5 p4 s  [, l/ p- s& M# l3 Y) |5 V
一、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 N4 ~! D2 A+ H! M7 ]1. 按电路模块进行布局,实现同一功能的相关电路称为一个模块,电路模块中的元件应采用就近集中原则,同时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开;
8 m( C9 N! ~; L6 q2.定位孔、标准孔等非安装孔周围1.27mm 内不得贴装元、器件,螺钉等安装孔周围3.5mm(对于M2.5)、4mm(对于M3)内不得贴装元器件;
! W" W& {3 x0 ?, [8 j; W3. 卧装电阻、电感(插件)、电解电容等元件的下方避免布过孔,以免波峰焊后过孔与元件壳体短路;
$ K1 ^! m( J* d5 w! F2 g# |4. 元器件的外侧距板边的距离为5mm;
! `1 i- t4 {1 e- M* n) t# \3 |5. 贴装元件焊盘的外侧与相邻插装元件的外侧距离大于2mm;4 O+ ?/ z% N; L  K2 p
6. 金属壳体元器件和金属件(屏蔽盒等)不能与其它元器件相碰,不能紧贴印制线、焊盘,其间距应大于2mm。定位孔、紧固件安装孔、椭圆孔及板中其它方孔外侧距板边的尺寸大于3mm;! ^/ q/ k7 |" N; U# i" P
7. 发热元件不能紧邻导线和热敏元件;高热器件要均衡分布;# j  n( K+ v" Y. C2 p
8. 电源插座要尽量布置在印制板的四周,电源插座与其相连的汇流条接线端应布置在同侧。特别应注意不要把电源插座及其它焊接连接器布置在连接器之间,以利于这些插座、连接器的焊接及电源线缆设计和扎线。电源插座及焊接连接器的布置间距应考虑方便电源插头的插拔;1 C! c/ G8 n0 f2 `
9. 其它元器件的布置:* F: q% @2 U4 `9 ~, P+ l. _
所有IC元件单边对齐,有极性元件极性标示明确,同一印制板上极性标示不得多于两个方向,出现两个方向时,两个方向互相垂直;9 x, H% O3 b% {9 w* M2 i- O+ y9 {9 l  t' e
10、板面布线应疏密得当,当疏密差别太大时应以网状铜箔填充,网格大于8mil(或0.2mm);
# B& q7 a: i" T8 S6 w. p1 B: w11、贴片焊盘上不能有通孔,以免焊膏流失造成元件虚焊。重要信号线不准从插座脚间穿过;2 |; v# U( B" n4 P5 a! L( `0 J
12、贴片单边对齐,字符方向一致,封装方向一致;
; c- L# D% Z, L' D  Y13、有极性的器件在以同一板上的极性标示方向尽量保持一致。
7 P' h. ~8 L* N+ X/ ?
二、元件布线规则
5 I" J) v3 W; I, V1 H4 |4 D1、画定布线区域距PCB板边≤1mm的区域内,以及安装孔周围1mm内,禁止布线;- x0 X. C9 o$ Z7 L3 X" c8 g
2、电源线尽可能的宽,不应低于18mil;信号线宽不应低于12mil;cpu入出线不应低于10mil(或8mil);线间距不低于10mil;8 E- b- T$ O! F# r
3、电源主干的正常过孔不低于30mil;* T9 }( d2 e, \; h" P  X
4、 双列直插:焊盘60mil,孔径40mil;1 ^7 C9 o2 S" J4 v9 D
1/4W电阻: 51*55mil(0805表贴);直插时焊盘62mil,孔径42mil;
, p0 M( h  a% K无极电容: 51*55mil(0805表贴);直插时焊盘50mil,孔径28mil;
9 M5 o/ l% ~* a" E% r& s( c1 _6 p5、 注意电源线与地线应尽可能呈放射状,以及信号线不能出现回环走线

: q" M/ L) L' l2 y6 M' l
1 }$ g9 l8 i8 l3 w# G4 R

作者: beata    时间: 2007-12-7 11:24
挺好,顶了.
作者: 哆啦@梦    时间: 2007-12-7 15:34
资料不错!
作者: superlish    时间: 2007-12-7 16:03
顶啊
6 {8 ]4 l. a; ^/ }. T# P/ i/ f4 p- p' N9 @9 U3 p
LZ用的是什么软件?我做的好多参数都不同的
作者: qingluoshan    时间: 2007-12-22 23:10
谢谢楼主的经验之谈!
作者: lichaoying    时间: 2007-12-23 06:54
好经验
作者: 阿飞很忙    时间: 2008-1-11 10:14
学习了,多谢LZ!
作者: wyj4311    时间: 2008-1-11 22:30
不错啊.学习学习.再说的清楚点那更好.呵呵
作者: ldy    时间: 2008-1-12 09:17
不错 简单明了  正在参考学习中
作者: liujie123    时间: 2008-1-12 09: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pg2008    时间: 2008-1-21 22:14
顶!
作者: butterfl6    时间: 2008-1-22 10:38
学习,学习
作者: liuh19670    时间: 2008-1-24 11:51
标题: HAO
好东西值的学习啊!!~·
作者: viseng    时间: 2008-2-15 14:08
支持一下
作者: gaojun39    时间: 2008-5-7 20:50
我也来顶一下挺好的
. b6 a/ j7 {& _4 {" X" k& y. I
作者: WZF2008    时间: 2008-5-8 21:53
好东西,谢谢
作者: datao1225    时间: 2008-5-9 11:16
楼主的经验值有点大了,按照这种经验可能满足不了现在的需要了!+ ?7 L+ c% v9 I  O: ~
不过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b7 W' e! c3 G% d7 d0 v% c
定位孔,我觉得应该是根据CAD文件的要求来做,而不是硬性规定吧6 y3 f% L# z9 q- u, z
这是兴森快捷的技术参数,楼主的经验值比它大了10倍
1 X4 d) E) u5 Z8 l$ Z
/ v$ `1 T' }6 W: U- Q9 O$ e
3 H& M# c# n6 t4 F. Q$ S5 h
技术发展规划书
) y, @* S8 q! W; ?
主要技术参数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备注
最小线宽/间距(mils)3/32.5/2.52/2内层
最小线宽/间距(mils)3/32.5/2.52/2外层(基铜厚度:18um)
最高层数404050
层间对位公差 (mil)4--
最小过孔孔径(mil)432
最大钻孔板厚比20:120:125:1
阻抗控制 (%)555
板厚公差(mm)+/-0.05--板厚小于 1.0mm
+/-5%--板厚大于 1.0mm
柔性板刚柔混压阻抗控制HDI
无铅化制造高 Tg(>180℃)High Tg/Halogen Free-
新材料GETEKISOLA640-混压电路
平整度0.5%0.1%-
无卤素板批量批量批量
超薄板(mm)小批量--0.05
超厚板(mm)7.010.0(BACKDRILL)12.7
HDI1+c+1 2+c+23+c+3
埋电阻/电容埋电容埋电阻埋入式无源器件

作者: ZHUXUNLING    时间: 2008-7-9 16:35
tks!
作者: zlng    时间: 2008-7-11 20:49
路过!!!
# [& R, t' V; D# ~                              好贴 当然要顶了!!!!
作者: ypc117    时间: 2011-1-21 19:41
看看,学习了,谢谢
作者: hualu2951    时间: 2011-1-25 17:50
好啊
作者: huqiming588    时间: 2011-3-22 21:10
注意电源线与地线应尽可能呈放射状,以及信号线不能出现回环走线,楼主能不能用图示表示一下呢,电源线和地线都是最好走,基本是走的很凌乱!谢谢!
作者: jpwolfking    时间: 2011-3-22 21:16
楼主说好谢谢
作者: tosese    时间: 2011-4-19 14:10
学习了,谢谢楼主
7 B7 _' z' ^0 w7 `( A; e
作者: joanna413huang    时间: 2011-4-19 17:59
好经验
作者: zcyxh12345    时间: 2011-4-20 10:24
支持一下
作者: xiaoyilong2010    时间: 2011-6-16 12:36
好,学习
作者: mtm2000    时间: 2011-6-29 14:43
其实好多设置都大了    现在的板子  密度那么大   你这样的尺寸肯定放不下的   不过多谢分享经验
作者: 1667903504    时间: 2013-3-18 16:31
大力支持
作者: 鱼美木    时间: 2013-3-27 16:41
參考參考
作者: 471264576    时间: 2013-4-2 10:44
学习了




欢迎光临 EDA365电子论坛网 (https://bbs.eda365.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