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o, B) h4 S0 p! g) A! G2 J图6 所示共模滤波器的仿真结果
: `6 V& J$ K! R; @ 图6(译者注:原文此处错为图4)中,蓝色曲线表示共模滤波器基于元件理论值仿真的频率响应,红色曲线则表示共模滤波器基于元件实际测量值仿真的频率响 应。针对图6 的仿真结果,我们可假定电源的输出阻抗为100 欧姆,电源线一侧的阻抗是25 欧姆。在图6(译者注:原文错为图4)中我们看到,共模滤波器的第一个谐振频率在200kHz,这是共模电感谐振频率的影响所致(见图2)。由于,共模滤 波器的第二个谐振频率在20MHz 附近,这是共模电感的漏感所致。在30MHz 附近还有一个因Y 电容Cy 引起的谐振。
6 I1 P; T5 C" C) O" N+ A) o" L
% ?2 ^. P" H1 W: t0 P8 ?1 E9 F* q
0 T) g2 B" A7 C0 y 在1MHz 的红色光标处显示,滤波器的理论衰减值和实测值的衰减仿真结果,差异超过20dB。这就意味着,所设计滤波器噪声衰减程度比预期的少10 倍考虑其他在实际应用中降低滤波器性能的因素!这个例子表明,实践:来自EMC 实验室的故事。
* o& u/ v; u2 x s
' ?+ u; ?$ J- V, y
$ V' P( H& \; n' y/ R 过去我们碰到过很多类似事情:我们在研制样机的过程中,想寻求一个降低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的解决方案。例如,用15mH 的扼流圈替换10mH 的扼流圈。我们直觉认为15mH 的扼流圈会优于10mH 的扼流圈。但结果却是,干扰在一个频段内降低了,却在另一个频段内被放大了!实际元件的射频特性可能是其诱因。通常,相同体积的共模扼流圈,感值较大的电 感由于线圈匝数的增加而具有更大的寄生电容,因此可能会在较低的频率下发生谐振。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案,可以充分考虑这种影响,且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焊 接电路。
2 v4 c. f: N' P# f) X" R
6 i# \* n* w4 E& C, H3 Z, B. {. @
4 g! v3 a# \$ c0 H+ a3 |
结论
; G) C# k9 k- \' i+ s! X5 ^7 T5 D!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