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电子论坛网
标题:
产品可靠性工作中的"十大"误区
[打印本页]
作者:
wushy32
时间:
2022-4-7 13:46
标题:
产品可靠性工作中的"十大"误区
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的民用产品的可靠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只是局限于外资企业和个别电子企业。可以说,我们国内的可靠性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我们的可靠性工作也存在着不少工作误区。下面就简单谈谈在可靠性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十大误区。
% }; q! h7 e5 X
$ j# v0 C/ v/ g& u
误区1:可靠性验证试验工作就是可靠性工作的全部
( T: I6 C: Q7 ~! X4 w* R: J. M
% z" M: Q8 @* w6 M( p
对于很多的可靠性的从业人员,也许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可靠性验证试验了。同时,很多企业的可靠性工作内容仅此而已。过去,台湾的很多代工企业也处于这样的水平,不过,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受上游厂商的要求来做的,当别人没有要求的时候,是没有企业愿意去做额外的工作的。但是这样的认识,也造成了可靠性水平得不到提高,产品质量不能很好的控制,产品上市的时间漂浮不定,产品成本降低不了等等问题。
; Z6 L* M1 e: u* f. a1 p/ e
, |, F' U% t4 Y# @0 t0 n+ H# j! w- x
其次,可靠性验证试验只是事后的一个验证动作。在可靠性验证试验阶段,产品设计已经基本定型,如果一旦此时发现了问题,就需要花费时间对产品设计进行变更,产品上市时间就不能够控制。此外,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设计是否是过剩的”。产品设计过剩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但是对这个过剩量无从而知,也就无法进行定量和有效的控制。更有甚者,当实验不完善时,有缺陷的产品一旦通过了验证实验后正式上市,将给企业带来更严重的损失。
3 r$ c, j/ L# K* {) Y# I0 u) G3 M& S
( |! ~7 W! T& J
误区2:可靠性试验生搬标准
- `0 T% j" m# |! `3 q' t5 m4 L
8 h+ L% U$ U( a8 A) U2 \5 M
可靠性试验的试验项目很多,面对众多的试验项目,相当多的企业直接采用国家标准来作为试验标准,当没有相对应的国家标准时就采用类似产品的国家标准。其实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做法,这样会导致可靠性试验不能起到验证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讲,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 X7 R9 s6 m e; a' _& a
$ t' ]! |- x& `8 b* ^
其次,国家标准只是提供了我们一个参考,还有很多地方,是标准没有考虑到的。我们设计试验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基于产品的环境剖面来确定的,这样才是确而有效的。
# H- n4 j. o* q, Z
1 q' ]% q0 R7 ~% z4 U2 M
误区3:可靠性工作只会增加产品成本
9 i8 b; x1 }& k
4 X+ @/ |1 D5 W3 m
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必然会增加产品的成本,这是现在很多企业领导的一种共识,当然这也是可靠性工作开展中的一个很大障碍。现在有些企业认为:要达到所指定的可靠性必须花额外的成本,而且可靠性试验设备大都价格不菲。“我为什么要去花那么多钱来做一个没有什么用处的事情呢,它能带给我什么呢,我现在能看到他的效果吗?”确实可靠性的效益不是一两天就看到的,而且很多产品也许要经过十几年,才能体现出来。有时,就算这么多年坚持下来,如果不去做深入分析的话,同样看不到效益。毕竟所有的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一个不了解可靠性技术,缺乏长远眼光的领导人,存在这样的想法是不奇怪。这就需要可靠性工作人员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保证产品上市时间等来展开可靠性工作的价值。其实,当可靠性工作做好了,产品的成本只会降而不会升高。
) n. L% k- ]9 Y+ u
: |- @, _8 F# a6 e
误区4:对可靠性试验数据不做深入分析
3 u- @0 t5 I* T: [# M+ m
$ A" t X& M# S7 r9 W1 G0 P
实际工作中,企业现在对产品的可靠性试验做的比较多,但是对于实验数据很少去关心,也许大家对试验的通过与否更为在意。当试验通过时,数据对于很多人来讲,就可有可无了。这种错误观念在很多可靠性工作人员中都存在。
$ r6 X& D9 \4 W# ~8 {2 ~; b
. J( \9 A- h3 B9 f. T/ k
以老练的工作条件为例,如果工作条件低了,产品的一些问题不能被发现,产品的浴盆曲线的初始部分可能会延续到用户使用过程之中,会增加产品在用户使用阶段的失效率,大大增加收获服务成本,并且降低产品的质量信誉。如果老练条件过高,则产品的实际的稳定工作寿命会被缩短,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 B' u+ l: Y+ G
" N$ z8 C& ]/ a# ?7 C8 `( _3 @" v _. M
误区5:可靠性设计没有任何目标
$ j3 q. |: Z1 C0 \
) a) X. {# m$ X- E
一般的产品都会有一定的保修期,在保修期内的产品失效的维修费用全部由生产厂商负责。事实上,这个保修期也就是产品的平均寿命。
1 O; A1 Y* ]9 A, N9 q7 j: r6 X! F
1 g* _9 a. }1 U O6 F. m
由于产品在保修期内的维修费用全部要厂商负责,这就要求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必须考虑产品的使用寿命问题,常常抱有“随便设计一下,可靠性试验能通过就行了”的想法,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产品在保修期前集中失效维修,那么维修费用将是一大笔负担,那对生产商来说可以算是一个噩耗了。
L( R0 E3 m( t; V" G
6 `) `; O7 o# ?
其实,如果可靠性寿命规划好后,生产商还可以通过产品在保修期外的维修赚取费用,但是这必须要在产品规划的时候就考虑进去,否则一切都迟了。另外当规划好产品的可靠性寿命设计时,我们就能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不会将非常好的元器件用于一个远高于设计寿命的不合理的产品上,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当然,如果是军用产品的话,就另当别论了,因为有些时候军用产品会不计成本,要求设计出一个可靠性水平特别高的产品。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军方也不再不计成本去设计了,而是要求达到某个可靠性水平,以控制产品的成本。军用和民用产品已经走到了一条路上。
( R& n/ z, Y& M8 A! u3 Z1 R
7 K# x' f- ]2 y: M7 s: D% u$ w
误区6:对产品的极限特性一无所知
: ~3 p7 v" M& B% S5 T. @
1 [* X# A+ z! d5 o, f
一般,产品都会标识产品的极限工作条件,高于此工作条件产品会加速老化,或者发生失效。产品必须能够保证在部分误差内,设备能够正常工作。这样,产品就需要定义一个极限工作条件。如果不能够知道这一极限工作条件,在很多场合下,无法面对客户的质疑。因此有必要了解产品的极限,以全面了解产品的特性。
# s. t- V: }0 Q$ W
3 ^( d$ |. w! i5 Y1 J
误区7:对整个产品周期不作可靠性管理
/ J2 z% F* n0 Z' _- ?# w N4 a0 B
* Q: i" d" W0 c/ U f
在工作中,很多时候都会碰到有些信息获得困难,特别是一些有用信息很难获取。信息不畅将会导致人们在某些时候决策失误,或对某个问题的实时应对失当。
6 o/ L" O& H3 Y
8 G! `; _- @/ m! H4 D
举例来说,设计部门可能对于产品的维修很感兴趣,因为对于设计的失效影响分析,这是基础。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数据仅仅局限在售后维修部门;或者能够得到数据,但是数据只提供了某部件某时间内失效数量多少。然而设计人员想获得的更为详细的数据,如具体的失效信息是什么。一个部件的失效有很多种情况,设计人员需要知道具体的失效信息,以便在设计阶段,针对问题,加入对策。从而在设计阶段就能解决众多已经发生的问题,有效降低产品研发,生长成本和研发时间。
& B! ^7 y/ G; D& o, Q7 \
7 ~! v6 ]& K2 N
误区8:对于大型系统不做可靠性增长
- f/ z k* E8 n1 x2 V0 ?+ U
) o4 ~( A* e* w- v" r' H5 I& i
现在的很多产品都趋向于大型化和负责化,这就需要在可靠性工作方面进行更多努力,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水平。大型系统由于非常复杂,所以产品在设计的时候,不可能一次成功,肯定是需要反复来改进以达到某个可靠性水平。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用试验来判断产品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产品是否已经达到所设定的可靠性目标,就不可能保证我们的产品能够准时上市。这时,我们就需要进行可靠性增长,设定每一个阶段的可靠性目标,从而实时发现产品与目标所存在的差距,这样才能真正对产品的研发周期进行控制,从而达到产品实时上市的目标。
0 O( \9 g' B, B0 N2 |0 a9 O
: G3 v1 @ [) k |& k
误区9:只关心产品的MTBF值
g8 K3 G: N% b7 D z
% y% w5 }! m l( m
所谓MTBF是指:产品的平均失效时间。国内,很多人把MTBF作为产品可靠性的唯一参数。其实MTBF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必须要结合其它的参数来定义产品的可靠性,例如置信度。MTBF只能说明产品可以工作这么长时间,但是具体的比例就不得而知了。需要结合置信度来定义产品能达到此工作时间的概率,还有在时间上的分布,从而更具体地了解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 S1 j @5 {" \, H& _2 ?
4 ~. g( b( t# Q ~- @* |
误区10:对出货后的失效数据不收集不分析
* Y5 D. r! [, r% |% r* k" e' {
: X! y8 f0 `5 n3 W; y# ]3 a
产品的备件库存对于企业也是不小的压力。太小,使用户的维修时间大大增加;太多,又会增加产品的库存成本。虽然有些企业可以达到零库存,但是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库存,而是把库存转嫁到别的企业去了,总的来说,具体的库存量的多少还是需要来研究,以降低库存成本。那么,库存如何控制呢,如何知道需要多少库存才最优呢?
3 |7 O* A5 K" v4 I- c- i( Q! T
9 p8 }5 _9 ?( h" R8 n3 |' r+ N
其实,可以通过对产品出货后每月的失效率进行分析,得出以后每月的失效率。这样,通过分析每月的失效率,就可以准确控制产品的备件库存。
& J# w* X' B0 R7 o9 F
$ ~/ N+ I; X% M/ j
结束语
" l0 K' P! ]! |/ z" t0 z) P/ b! T
4 c) a1 D" @! b
以上列举了可靠性工作中的“十大”误区,这些都是在开展可靠性的工作中常常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而,实际工作情况千差万别,误区又何止这“十大”。同时要注意的是,可靠性工作不是企业的某一个部门能够独立设计与实施的,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统一协调。没有统一的实施指导和统一的管理,可靠性工作将很难取得实效。
. N: I) d% P) P: J) Y! f o) A
5 U9 |9 v7 d4 V; D+ I2 I
作者:
House647
时间:
2022-4-7 14:28
大型系统复杂所以产品在设计的时候不会一次成功,
作者:
ononsiiii532
时间:
2022-4-7 15:42
设计试验的基本原则是基于产品的环境剖面来确定
作者:
Clap3hame3
时间:
2022-4-7 16:59
可靠性必须花额外的成本
欢迎光临 EDA365电子论坛网 (https://bbs.eda365.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