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电子论坛网

标题: 高速信号线换层,有必要加电容吗? [打印本页]

作者: may    时间: 2008-2-28 11:08
标题: 高速信号线换层,有必要加电容吗?
请教各位一个问题
6 s9 _2 @) R9 I/ T' }5 n) P1 z+ [: W比如做四层板,
) S' \7 d3 ]# @3 Q& r2 [高速信号线如CLK线,
  Y' J, _. v7 }# U9 C- X+ v在换层的地方也就是打过孔的地方,
  Q3 `% [3 j3 [& m( m  q有必要加电容吗?(此地方未跨隔离)
& E  G( j3 }! z: a/ u; `& F) A2 M* P2 T# x$ `$ z8 Z: S" l8 C4 c
EMC说要加一个过孔电容
9 @. z8 [3 K3 V( ^比如电源层是VCC5
& H+ R9 P2 K: r+ r: \# A地层是GND
5 g, B9 F& M- g; z4 I) [3 [他就要求我们在换层的地方加一个VCC5和GND的电容,
9 u) ]5 h- U0 x6 L8 x/ H; A2 ]+ w我们做的板都是很高密度的了,4 `. c  Q: y7 |2 Z* }5 |
再加电容是很痛苦地,而且也不美观。  }; c" T4 N, c/ T: ~( w! w( [

% D3 ], `- N& |0 q2 W6 L3 T* b请问各位,你们也这样做过吗?
作者: Allen    时间: 2008-2-28 12:54
EMC还说,所有的板子都应该用黄金做个金钟罩,把板子罩起来,这样才能屏蔽。
作者: wljboy    时间: 2008-2-28 13:24
加上可以降低EMC,不加关系也不大
作者: wing    时间: 2008-2-28 13: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leepyingcat    时间: 2008-2-28 13:45
多高速率的阿?到10G了么?设计10G信号都没有这样做.呵呵!
6 h; M" |+ F7 ^5 u+ n2 o这样做的确是又好处,但是又一些过了,做设计很多时候都是在找一个平衡点.
作者: may    时间: 2008-2-28 13:58
是啊,& m* a; ]3 v# `1 n7 F8 i' Z
我们也是这样想的,7 o5 `$ f, d8 ]
有些同事也是从别家公司出来的,也没见过这样的做法啊1 ^  p* k+ E+ e+ L+ J" n. V" z( u% i
但EMC的人老是不依不饶的,毕竟这也是他们的工作嘛,4 w; v# e; n; J0 Y" V: d+ v% r% o
他们每次都看着硬件加进去,# y( t: i' c4 _* S  z
硬件可怜巴巴的看着我们,因为他们也不是很想加。
% Y2 T- Q& P5 H& a/ c% V6 c8 ~, q0 p然后就是我们和EMC对峙的时候了。
9 S' m& i$ K# x& `" A& w, ~$ A8 @5 {, ?( N( I
加过孔的也会有,因为换层的两根线相对参考的地平面不一样,
# g- E/ N" A. A( j) ]7 D0 I! `* v% s2 L所以会在换层最近的地方加一个地孔,这样回路的面积最小,5 {; @% @# t/ l; D! K0 t5 Q3 |' A
这个一般用在四层以上的板。
作者: sleepyingcat    时间: 2008-2-28 14:08
反过来说高速的始终信号在处理过程中是要12分的小心,自己设计中要多方小心.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会引起EMC问题的地方,要做到这点你又必须很熟悉PCB上可能引起EMC的地方在哪.3 v6 K2 r+ W; Z& A* a$ t
时间长了你自己做的设计EMC就一次就可以搞定了,用不到什么EMC的人说什么,他不如你熟悉设计.
作者: sleepyingcat    时间: 2008-2-28 14:14
原帖由 wing 于 2008-2-28 13:36 发表
2 [& ?9 B, w% \) A! E- g9 U( K记得有些书说:在换层的过孔旁边打个地孔.
8 Y, c0 b" a6 A0 x但不知作用大不大.

+ S7 {. I7 h# V7 L1 n这个我以前用HFSS仿真过,的确是很又效果的.而且国外的设计要求中也是这样要求的.& a- W$ W7 D  W" u4 a
但是加电容就又一些过了,从原理上说这个电容的大小必须很合适信号的频率才能起到作用,如果加的不当又会引入很多其他的问题.
作者: sleepyingcat    时间: 2008-2-28 14:18
还有一点就是由高速信号的过孔带来的EMC应该数量级别不是很大的,用一个地孔完全可以解决掉,用电容也需要地孔的,应该是一种劳命伤财的做法.
作者: sleepyingcat    时间: 2008-2-28 14:20
EMC有仿真的结果么?仔细研究一下,他说的不一定就可靠,很多硬件工程师和EMC工程师的水平都是很烂的.
作者: sleepyingcat    时间: 2008-2-28 14:24
比如电源层是VCC5. C& n& n% s9 s% e4 L
/ a; J! ^( @9 i8 ~8 t: GEDA365专业PCB设计论坛,PCB layout设计,高速PCB设计,SI/PI/EMC仿真设计地层是GND5 ~3 H- z0 O! b
! C3 x  a/ ]) J" z) ^, x7 n& fwww.eda365.com他就要求我们在换层的地方加一个VCC5和GND的电容,4 X. a) @+ _8 L% q# u- b& A) Q1 _
) a, U, ~+ n: nEDA365专业PCB设计论坛,PCB layout设计,高速PCB设计,SI/PI/EMC仿真设计我们做的板都是很高密度的了,EDA365专业PCB设计论坛,PCB layout设计,高速PCB设计,SI/PI/EMC仿真设计+ X: Q  F$ Q2 ^, c9 |  B& P7 S* V$ R% G7 n
再加电容是很痛苦地,而且也不美观。& U2 w" _& F" O0 X. V# Q8 c- ~3 b+ A

4 _0 w8 D6 r7 W8 F& ^; Z5 J这个要求看起来还是满合理的,个人觉得位置上是可以协调的.
作者: may    时间: 2008-2-28 14:34
多谢楼上仁兄的答复,) T& B, n9 C: o! U; \! J
我们的EMC是在板子快做完,后期才会介入的,
4 w5 x, w+ K0 r/ R7 q所以,要是改起来真的很烦。。。

u=2307343862,1115551384&gp=-36.jpg (4.55 KB, 下载次数: 52)

u=2307343862,1115551384&gp=-36.jpg

作者: sleepyingcat    时间: 2008-2-28 14:49
呵呵,如果对单板设计有好处,最好不要又任何抵触的心理,但是还是跟他们说明白这次可以改,但是下次请他们务必提前介入,以减小不必要的工作量.
) E/ j5 u5 W: C. f丑话先说头边,下不为例.
作者: Allen    时间: 2008-2-28 14:52
原帖由 sleepyingcat 于 2008-2-28 13:45 发表
$ {+ i  m9 n/ K& r+ Q( o- p多高速率的阿?到10G了么?设计10G信号都没有这样做.呵呵!
$ u) {! V$ G6 J& _这样做的确是又好处,但是又一些过了,做设计很多时候都是在找一个平衡点.

# {* e5 _& |  X# ^7 e0 j* q抛开技术问题不说,你这句话说到点上了,PCB设计决不仅仅等同于layout那么简单,也不是只有EMC和SI,PCB工程师只懂EMC或只懂SI都是不够的,还有机械、热设计、Manufacture、SMT、TEST、COST、Time To Market。。。,优秀的PCB设计是各种矛盾的均衡,而不是只兼顾某一方面而不顾其它,PCB设计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设计出优秀的PCB,我一直认为,PCB工程师是最值得尊敬的研发类工作岗位之一。如果要用几个字来描述PCB设计工作,那就是:任重道远,如履薄冰。
作者: may    时间: 2008-2-28 14:56
严重同意,下面是我以前写给我们老大的话,呵呵,见笑了。
  J. q& K1 O9 d
0 N4 z9 e0 T- U) p
* r6 t: e# }. S. ]- n, \7 D

4 b: \; Z( V: K8 T, E' E
1 u7 Q0 E! c" q) b
从工作的难度上看
/ j0 t$ L+ i/ U  ]* J+ t) y, s( ^7 \1.
1 }1 m1 a1 v6 k# e0 J% h# p

' L0 r& L" a$ ]/ K  S6 s
! f+ k% l; _  L# s5 b& U1 {# D! UPCB
是所有设计思想的载体。无论是逻辑、结构、散热、EMC、电源、各功能模块等等,他们所做的设计最终设计理念的实现还是在一块成品的PCB上,换句话说,他们所做的所有的工作的,都是为了研发出一块实现应有功能的PCB产品。他们所有的设计思想在PCB这里是一个汇总,是PCB工程师在将他们各部分工程师的思想不断去消化去融合,最终统一到一块完整的PCB板上。
6 }. P$ _7 S: C1 R所以,作为一个PCB工程师必须是有“灵魂”的,对于逻辑、结构、散热、EMC、电源、各功能模块等等都要有所了解,能够了解他们所描述的设计,将各部分设计变为现实。PCB工程师不应该是单纯的去做,而是应该知道怎么样去做,应该做哪些。
& m1 M$ f1 w% f6 @设计是没有完美的,只有将各部分相互平衡,而找这个平衡点的人,就是PCB工程师。/ N1 u4 e6 {! b7 c
2.
' ~3 z9 ~, k8 M' L! o: e* u4 ]$ K
我们希望,提高公司对PCB部门的重视程度。PCB工程师应该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单纯的布线那么简单。其次,多针对PCB开展相关的培训,对每一部分都略知一二,这样做PCB的过程中,才可能从被动变主动。
作者: Allen    时间: 2008-2-28 15:00
原帖由 may 于 2008-2-28 14:56 发表 4 [( a. L/ \) ^% l
严重同意,下面是我以前写给我们老大的话,呵呵,见笑了。, n5 Z; g( S9 \/ ~% d9 c

; c. X" A0 N' u( C6 F: l9 W( x8 x2 v' e+ s0 r

+ E6 I1 H- S$ g2 A& X
7 H) u) c% t8 a; K; z. T从工作的难度上看
* D1 U) `" h$ X: Q# w1.# d0 T4 o9 H; `- a2 N
# o* L; t) R' B6 b; _. }
  P6 G2 _+ r7 D( N3 f9 O/ P
PCB是所有设计思想的载体。无论是逻辑、结构、散热、EMC、电源、各功能模块等等,他们所做的设计最终设计理念的实现 ...
- ^$ Y$ a5 c4 F# L0 Q# ~
不错,有做老大的潜质!
作者: sleepyingcat    时间: 2008-2-28 15:03
原帖由 allen 于 2008-2-28 14:52 发表
3 s( O" r  X8 u( f5 ?- A+ K* I5 {" `" I: R) q$ p+ X
抛开技术问题不说,你这句话说到点上了,PCB设计决不仅仅等同于layout那么简单,也不是只有EMC和SI,PCB工程师只懂EMC或只懂SI都是不够的,还有机械、热设计、Manufacture、SMT、TEST、COST、Time To Market。。。 ...

7 R8 D" u/ U) h3 I/ x' W. T1 L) e( C那是,呵呵,其实PCB很不容易做好的,我觉得以上的东西还不是很够,好的英语阅读能力也是非常的必要的,还有一点我个人认为非常的重要,那就是不停的学习.
作者: mengzhuhao    时间: 2008-2-28 19:49
原帖由 may 于 2008-2-28 14:56 发表 9 _: ?9 L1 I9 l4 V5 V7 S8 i
严重同意,下面是我以前写给我们老大的话,呵呵,见笑了。0 a' \+ V! Q1 V. N9 L: H

- q" S$ A! a% O9 @+ U7 E5 J$ f8 E( V0 b5 N3 @
5 x' Z" z2 ]' l: N' Q
! R3 A+ d: n# x
从工作的难度上看
2 [4 x0 g( k' @- B9 q( d" b# F1.
2 J8 H8 e) s# h
7 [) @  u  E$ u5 S4 }( p% s
8 F/ P; K4 y! O; NPCB是所有设计思想的载体。无论是逻辑、结构、散热、EMC、电源、各功能模块等等,他们所做的设计最终设计理念的实现 ...
顶啊
作者: 路人丙    时间: 2008-3-2 20:03
标题: 有道理呀!
有道理!!我有体会的哦!
作者: hispeed    时间: 2008-3-8 18:45
有空间就加吧,多多益善。
作者: may    时间: 2008-3-9 00:14
可问题就是没空间哪% @1 H1 D5 W6 m$ P- j6 h' g0 r4 C

. M3 k& z3 g& M8 y1 J9 \4 X也不对啊,放太多了费钱啊,台企叫COST DOWN呵呵!
作者: mengzhuhao    时间: 2008-3-10 18:01
原帖由 may 于 2008-3-9 00:14 发表   N' j6 R* p, |3 m7 k
可问题就是没空间哪
; h, C) Q" `6 z& D" O! |7 _4 O
, R8 C2 H3 z6 D0 x, T也不对啊,放太多了费钱啊,台企叫COST DOWN呵呵!
台企叫个黑
作者: gaiwu    时间: 2008-3-12 19:56
原帖由 sleepyingcat 于 2008-2-28 14:14 发表 6 q. ?1 k6 P% `1 J$ A- i
1 h% u7 a6 A# g0 ^% `" j
这个我以前用HFSS仿真过,的确是很又效果的.而且国外的设计要求中也是这样要求的., h# Q( G0 O6 J
但是加电容就又一些过了,从原理上说这个电容的大小必须很合适信号的频率才能起到作用,如果加的不当又会引入很多其他的问题.

$ w3 d6 k! g7 v/ p5 a6 Q# \% P参考面一个电源层,一个地层,这种情况下加接地过孔有用吗,能把你的HFSS仿真截图发个上来吗
作者: may    时间: 2008-3-23 19:51
以前是在台企干 过,
+ \. N( t5 d6 A2 B不过已经不给台湾人干活啦,
3 _) ?. P0 o& z* O# F8 y老外做的板是挺琢磨不透的,2 ~) x1 M$ X  E; G- C
最近在研究一片INTEL的板,零件东一个西一个的,
1 ~2 p4 r; L4 G, q* c6 Q3 Z这要是我们做,一定会摆的整整齐齐的,3 M: e, ]6 ^8 Z! B: z
有卖相
3 }/ A1 j: G( I8 ^! w4 k7 J0 K  b) }" ~( l) E+ j& x  G
[ 本帖最后由 may 于 2008-3-23 19:53 编辑 ]
作者: amao    时间: 2008-3-23 22:58
我现在的做法是:6 p9 n4 U  b: N6 L7 g5 m
对于几百M的clk,基本不用考虑。其旁边及构成的回路路径中没有特别敏感信号就可以了。
0 i: J9 W2 l! d6 E8 `上到Ghz以后,需要在换层的地方两侧加上接地孔(对多层板)。加电容地可以,但是对于再高的频率此电容现为感性,实际的效果还是要靠平面电容。
7 L# P  @; ?9 h6 I. c! p6 SEMC方面的人非常容易打发。他们对于系统级可能可以提供一些意见,对于板级它们还嫩,我的作法是在cadence中开发出emc control把它们要检查的规则叫软件自动检测就可以了。
作者: John-L    时间: 2010-2-22 09:04
看到一个好贴,顶起来
作者: lisaliang0520    时间: 2010-2-23 17:29
知道了很多谢谢!
作者: sunhan    时间: 2010-2-25 14:43
太强大了,要做一个LAYOUT高手不易呀
作者: anny0101    时间: 2010-3-1 15:46
好期待自己能早一点有能力去分析和寻求这个平衡点,现在一切都还被动中.
作者: cousins    时间: 2010-3-3 15:39
我也认为加一个地孔增强信号到地的耦合就可以了
! r/ L" b4 {9 K; `: d/ ]3 l加电容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强耦合不是吗?但容值的大小在高速电路下的确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没选好的话反而弊大于利  考虑成本 布线难度 工艺等等  还是用过孔比较好
作者: wowo1215    时间: 2010-3-10 16:30
嗯,我们是加一个小电容的(6G信号)
作者: zly8629481    时间: 2010-3-24 14:49
贴子不错,顶起来。
& O$ y, X  Z' |( ?有的HW的要求很扯淡,短短一根RJ45的网口线也要求走5-7的差分间距40mil,P\N等长控制在1mil之内,说什么控制衰减抑制串扰,而另一块板子3.125G的XAUI走4-4间距12mil走了近万mil也没啥事,我就服了,要求严可以理解,也不能太扯淡吧!
作者: zly8629481    时间: 2010-3-24 14:53
很多要求不是根据理论计算、实际经验得来的——理论不懂、经验没有,然后给你YY出一大堆要求
作者: zly8629481    时间: 2010-3-24 14:56
发了几句牢骚扯远了
# }6 Y# V  y; K; \/ U& z回到你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打保护地孔。
作者: 袁荣盛    时间: 2010-3-24 15:37
楼上的打保护gnd过孔是不是也根据经验呢?
3 ^, b/ i/ B. N) \打多少?( |. ~8 a2 P" O/ q% M- V
打多近?
& Q5 Q* r/ f% R& [* \4 a孔的大小设定有没有讲究呢?
作者: 袁荣盛    时间: 2010-3-24 15:45
高速线换层,比如开始在top层走线
2 j) A3 J5 l+ ^" ]3 V  B换层必须打孔
: P% s' P& _7 @" S7 M3 ^/ Z5 x如果不做盲埋孔的话
' B& s; I( ^0 C换到哪一层是最OK的
- t& t2 o1 V9 M# I* q# U如果layer2是gnd的话,有些人就很随意的换到Layer3层2 O9 ~# w8 E, M1 W# H
走一段stripline后再从bottom或者从top层通过via出来到RX端
& T6 R! m7 i# @; @" z6 J这种走法和直接走到最中间层或via直接换层到bottom层,这几种走法哪一种最好???# `8 `8 M. q' P( W$ I& i+ D8 M
  a' c% `5 Y7 S, g" H
对于Via-stub的要求是可以通过仿真看出好坏结果的
+ ~4 Z' V/ T  U* z5 I) o; n5 H不是无中生有的
. d, |/ U( P8 t3 I* h2 d: M也许时域看不大出来
) a$ ^3 }5 O- M# r' t0 ?但从频域肯定可以看出优劣
作者: zly8629481    时间: 2010-3-24 19:11
楼上的打保护gnd过孔是不是也根据经验呢?
' w4 s8 J8 j$ E- P1 `打多少?& f3 d) N# ~- x3 ^: R$ }0 p& t
打多近?
* Y' Q0 W: s; K$ d3 f% X/ m孔的大小设定有没有讲究呢?
; n/ ?# B: C7 v. w( l# R; H袁荣盛 发表于 2010-3-24 03:37 PM
! k7 X7 H. b5 A1 X

1 M& W, @9 ]% u# J  z; f! L1 q( W( h: {3 m, H0 D! A; Q  r
显然也是经验!!
! U6 L2 h  f. M: ?多少没要求!7 m( v2 S8 q& m3 @( A/ L1 j! q7 p
距离没要求!
+ q, O9 [( A8 h孔的大小没要求!
0 }% Q! h" Q6 T有时RP好了没地方打或者忘了打,也没人说你。-_-!!!汗一把。+ T4 E4 b& i  Y5 p" y

$ @8 K( X+ [) S  q* Y, K% Y要是哪位大大能给来张自己仿真的结果的图就好了,看看各种做法实际效果有多大差别。2 U, h! P& c6 y
# g5 d9 m: @# Y- h3 S% b
公司对这方面的知识很欠缺,基本都是凭经验——这个板子这样做了没出事,以后板子也就这样做了。-_-!!!又汗一把。! ~3 k  g. P* U/ G# k0 g% K  N
再就是看到个资料,说怎样做怎样做好,想想,嗯~貌似就是好,我们以后也这样做。-_-!!!
作者: zly8629481    时间: 2010-3-24 19:16
高速线换层,比如开始在top层走线( @) d% L& Z$ ?: Q4 T& v& O/ Y
换层必须打孔5 u1 v$ R+ J6 B  I
如果不做盲埋孔的话
+ o* ~' F" j9 F& z2 d! [换到哪一层是最OK的" z; M( C7 t! T
如果layer2是g ...
" |7 }0 u" \9 f& R1 V2 p# T1 w袁荣盛 发表于 2010-3-24 03:45 PM

9 i! b# O# [" N4 p. a- s
5 u8 @7 q. A# [
# N6 _5 G" x( O7 I5 {* s    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补图:
  m7 k1 A7 C- M) E* @. Q
作者: playdad    时间: 2010-3-25 15:35
1.如果参考层发生变化;而且2.信号换层处有放电容的空间;那从SI还是EMC的角度都最好放一个小电容。
作者: CAD_SI    时间: 2010-4-2 23:42
如果参考层都是地平面,只需在换层过孔处打地过孔即可
作者: huhu    时间: 2010-4-12 09:08
学习了!!!!!
作者: legendarrow    时间: 2010-5-5 22:47
记得有些书说:在换层的过孔旁边打个地孔.
6 R) m* v' h" X* d" a) p但不知作用大不大.
" S. c$ P% e9 _' s. F( N0 N* Lwing 发表于 2008-2-28 13:36
( z. X3 E/ g; ^# j/ m- p0 n

- e9 w2 e+ V9 |4 N: X' B4 ^& N0 G
9 R' k7 t  a1 D, B; S   reference的层面不同,打一个地孔是必要的,当然需要要求信号全部是reference地平面的
作者: emtionmk    时间: 2010-5-7 21:01
这种我觉得只有上GHZ的考虑了,几百M不用考虑这么多的,我们上GHZ的都没讲究这么多的,
作者: duttdd    时间: 2010-5-25 20:17
呵呵,有机会可以自己试着定量的测试一下加前后的差别。
作者: summmmmm    时间: 2010-6-25 13:19
回复 2# Allen . d6 i  u) K. {8 @6 t! |2 Q- d+ h

: S" @3 n" X* c, j5 e8 I; v1 ^& q5 Y4 R( e4 a+ ]
    你太有才了
作者: 于争    时间: 2010-6-25 21:17
加电容不解决根本问题,弄不好有可能适得其反。
1 z, \  ^  w1 ~4 Z1 ^# s: l3 ?/ ]) n* w
慎重
作者: 风风点点    时间: 2010-7-5 16:57
学习了。
作者: yjc68    时间: 2010-11-23 14:03
坐观
作者: 苏鲁锭    时间: 2010-11-23 14:40
拜坟学习~~
作者: willyeing    时间: 2011-1-27 14:03
好久没看到这样的讨论了!!!就是没有一个用啥软件去仿真,怎么样去仿真的帖子看到!!!LZ加油!!!
作者: forevercgh    时间: 2011-1-28 12:31
1)换层2 a* f+ U$ {- }9 L: @% @: e: F
换层后参考层不变,加via+ w7 z5 J  Z* z" e7 v9 T6 q
换层后参考层变化,加capacitor1 [6 V  U! y0 Z2 ~
2)跨区2 c9 E0 [0 _$ C$ y2 ~5 c# i, k+ p
换层还容易处理,尽量不要跨区,这个对EMI影响甚大,不得已跨区,跨区的两个网络之间加capacitor,位于信号线正下方
) _& g( g0 |' z$ b$ s
作者: lqc    时间: 2011-2-17 10:53
回复 may 的帖子
: G( T& x) o  d  \  z4 q
& m, \/ c$ Q: n, R6 q我怎么觉得我们做PCB 没有你们这么正规啊,好羡慕你们哈。3 n) e0 R+ `4 Y7 q

作者: lqy    时间: 2011-2-28 11:57
各位,参与一下。首先回答上面的主体问题:% l1 o+ i" P1 ?/ [$ V: ]  U
如果设计四层板,低速时钟,比方说100M左右,换层处加过孔对EMI有好处。原因电容为信号提供了200M以下信号回流。200M以上的回流要靠PCB综合层间电容和其他电容的综合回流电容来完成。对于via孔,只有换层的两个参考平面网络相同才作用明显。否则作用微弱。$ J% i- ^5 c  F* b. Z9 [
接下来参与第二个问题,PCB设计的重要性无可厚非,我很同意上面的看法。但是国内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水平偏低。竞争激烈,没有研究深刻。目前很难有比较好的发展。只能寄希望未来。
作者: tiankong2008    时间: 2011-3-4 09:33
电地完整性、信号完整性分析导论!  l6 W* p0 S9 s) P
https://www.eda365.com/forum-viewthread-tid-43-fromuid-17486.html
2 t' `6 r6 u! f7 D) C8 W7 x# G* k6 O) D/ m: a
楼主看看此贴,上面出现了您说的问题
' @' f& s4 }% P! S: b) q% w
作者: suxiaoli2000    时间: 2011-3-8 15:39
记得有些书说:在换层的过孔旁边打个地孔.6 t4 v" z4 Z4 j! e7 W0 I
, B' K: k6 O7 G& T但不知作用大不大.
作者: csj168    时间: 2011-3-12 16:18
看来我做的板都是太简单了   公司还没要求过这样做
作者: cccccc32    时间: 2011-3-17 11:25
PCB工程师太累,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而且还要兼顾各方要求,真是如履薄冰!做的好是应该的,做不好或者出问题几乎都是PCB来扛的。
作者: cyber_1005    时间: 2011-4-11 17:54
如果信号换层后,参考层从电源变为了地,或者相反的,那就要加个电容好些了,回流路径会短很多。
作者: wudi    时间: 2011-4-15 07:59
回复 may 的帖子
6 M) I1 t, K+ ~. m/ R
6 A; o% z7 m0 E( P: b有一定作用,可预留一下,过孔都有寄生电容,电阻,这样可以减少一些过孔的影响。
% U" j+ B$ A7 a8 H
作者: barry945    时间: 2011-4-19 16:01
我们的做法一般是,
% ?* D/ _2 U4 ?7 O: a有空间:如果只是双层板,且一层没GND,就只加电容,多层板再加过孔" m  U$ V! _6 U/ z4 r
无空间:双层板什么都不加,多层板加过孔。
作者: lisaliang0520    时间: 2011-7-19 17:48
顶!
作者: wuzl    时间: 2011-7-20 10:18
本帖最后由 wuzl 于 2011-7-20 12:32 编辑 4 y$ A# R( K/ C$ P5 @
9 t5 n& Z6 L7 T) q9 q
回复 于争 的帖子
; u8 q) j/ b9 R
. U* X+ {& i! K- P. }6 O请问于博士,您提到的负面影响指的是什么?因为公共返回路径而所引起的串扰吗?还是对PDN阻抗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问题吗?




欢迎光临 EDA365电子论坛网 (https://bbs.eda365.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